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典精讲
题1:
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题2: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题3: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题4:
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 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 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 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
题5: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
A.“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C.与皇帝“共治国事” 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题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
- 0 -
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
(2)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
- 1 -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由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通过礼乐的规定来显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即生活礼仪具有政治色彩。
题2: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选择B项。
题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题4: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门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项,D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概全。中书草拟政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
题5: 答案:D
解析:考查清朝军机处。从题干中“画成依样旧葫芦”,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大臣是不参与决策的,而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跪受笔录”。 题6: 答案:
(1)皇帝和三省大臣。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 (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注意问的是“哪些人”,不要答成机构。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与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唐太宗要处死诈伪做官的人,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用法律的权威阻止了唐太宗,可以看出在皇权与法律的矛盾中,法律战胜了皇权。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由材料可知,当时皇权受到大臣与法律的制约。第二问主要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