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四)(学生版)

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度度量忖度 B.惊骇尸骸孩子 C.观察观点道观 D.鼓励沥青莅临 2.下列各组短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卫填海金蝉脱壳 B.穿针引线会声会色 C.万紫千红撒手人嬛 C.前车之鉴陷井密布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常怡说,从小听过很多关于怪兽的故事,创作这样的童话似乎也是特别自然的事儿。 B.让更多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拥有良好的精神故乡,是作家肩负的时代责任。 C.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D.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 B.金圣叹也评价过“上上人物”李逵,说“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C.余华二十多年前曾是一名牙医,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D.由于试点与资源配置挂钩,使某地成为试点就往往意味着能得到更多优惠政策。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算蒙着眼睛也能够走到那儿”,想,毕竟在这一带生活已经快七年了。但是随即,“七年”这个词又让恍惚起来。

A.他我波特 B.我波特他 C.波特我他 D.波特他我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本月六日是家父七十大寿,到时敬请您光临。 B.你惠存给我的书已经收到,拜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C.刚才我说的话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多见谅。 D.劳驾您动一下,让我把这个包放在行李架上。

7.下面的这段文字,主要解说的是《诗经》六义中的什么手法()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刘勰《文心雕龙》 A.比喻 B.比兴 C.起兴 D.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 B.泣孤舟之嫠妇 C.而耻学于师 D.德合一君

9.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就连夜骑快马到刘邦军驻地。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颜色一点也没改变。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却不能称霸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我又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在庭院里。 10.下列各项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A.一个“看”字统领上阕写景的句子,从多个角度写出了湘江秋天的美景。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浓烈的色彩展现了远观、近看时的美丽景象。 C.“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写景的词句,总写出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情景。

D.最后三句,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表达了他要改变中国现状的决心和志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战不善善:好 B.不能独完完:保全 C.义不赂秦义:正义

D.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1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 A.至丹以荆卿为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苟以天下之大 D.洎牧以谗诛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观点鲜明,总起全篇。 B.作者列举燕赵两国事例,是用燕赵两国对比说明不贿赂秦国,就不会灭亡的道理。 C.本文的句式整饬有度,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D.文章看似分析六国灭亡原因,而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告诫当政者不要重走六国老路。 14.下列对散文《我与地坛》(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

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A.文中加点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其实都指的是当时的现实生活。 B.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园子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

C.这段文字真实地叙写了作者双腿残废后因找不到出路,而到园子里去找“慰藉”时的心境。

D.文中用分号把多个句子分开,列举园中草木昆虫的情况,从而展现园子中无限的生机。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16题。 关于鲁迅的政治讽刺诗,人们每每能够在力透纸背的字里行间,看到鲁迅先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通过政治讽刺诗这种文体,鞭挞丑恶、抨击反动、针砭时弊、揭露腐败,在犀利的文风后面,能够看到他高贵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杂文和小说为主,其中诗歌虽不是很多,但都是精品佳作,艺术水准很高。特别是他的政治讽刺诗,融辛辣嘲讽和幽默风趣于一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1925年6月,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鲁迅同情学生、伸张正义,借曹植《七步诗》之意作《替豆萁伸冤》一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七步诗》写兄弟骨肉相残,此诗则揭露了校方对爱国学生的迫害。诗中的“办教席”,是指杨荫榆宴请评议员,商议开除刘和珍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事。为此,鲁迅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而鲁迅的这首诗,对段祺瑞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具有特殊的讽刺和鞭笞意味。

1931年12月,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已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蒋介石带领高官显贵去中山陵拜谒时,在肃穆庄重中各怀鬼胎,假装正经,准备进行更为激烈的权势争斗。鲁迅对谒陵的虚伪和欺骗洞察深刻,遂作《南京民谣》一诗给予了绝妙的讽刺:“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短短20字,力透纸背,活灵活现、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

1933年1月,日寇大举进攻热河,国民党军队在步步后退中抢运故宫的珍宝文物,反动政权还指责参加抗日运动的大学生“败坏校规”。鲁迅讽刺反动派抢运珍宝在于能“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没有珍宝值钱,只能受到责难。他“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此诗抨击乱世时政,抒发愤懑和痛恨之情,把国民党政府虚伪奸诈、两面三刀的卖国嘴脸和犯下的历史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首诗虽仿《黄鹤楼》句式,但格调、风味迥然不同,寓意深、境界高,可谓“古为今用”之佳作。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还写了《学生和玉佛》一诗:“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当时国民党政府煞有介事地斥责进步大学生“妄自惊扰”,以掩饰他们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行为。大学生们叹息他们不如玉佛重要了,语似嘲弄,实则沉痛。这首诗巧妙地引用了反动官僚训斥学生的话并加以反驳,以确凿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大发国难财、荒淫无耻的卑劣行径。

(节选自蒋文龙《新华副刊·鲁迅的政治讽刺诗》)

15.下列各项关于“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