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郭熙“三远法”探究
作者:张顺强 程茜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6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关键词:三远法;空间构建;审美意境;山水画
郭熙在“远近游目”和“饱游饫看”的审美意象积累之上,将这种诗化的意境凝炼并概括为山水画创作的“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北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所谓的“三远”正是中国山水画家立足自身视觉上的空间感知,这种感知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空间构建的基础,而且还体现了山水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理想。
“三远法”所构建的中国山水画空间并不单单是透视学概念上的俯、仰、平视角的转换,更是山水画家以移步换景的“远近游目”方式使得身体和自然山水得以契合,同时也是综合了“饱游饫看”后的多种视象的一种理想化表达,使得心灵得以在自然山水中安顿。它打破了自然时空的限制,把人们的视线空间引散开来,从而导向无限,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一、“远”的画面表现
“三远法”实际是对北宋山水画空间处理方法的一种总结。“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宗炳《画山水序》)这是人们最早可以看到的山水画中处理空间的原则,以视点远近来控制物象大小的方法实际上体现了空间关系中近大远小的原则。这里,我们不妨分别加以引用来说明郭熙“三远法”在古人山水画中的运用和表现。
“高远”表现崇山峻岭,给人一种崇高的壮美,蕴藏着突兀高耸的涌动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激奋进取的意味。同时,“高远”还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在主观与客观的冲突中感悟自然万物的生机。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1)是典型的高远法代表作品,画面主体是巍峨耸立的巨崖山体,气势夺人,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抬头仰看,山就在头顶,顺势而下还有如练的飞瀑、杂树丛生的山丘,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深远”表现重峦叠嶂、千岩万壑,给人一种神秘的距离感,通过视线的移动,空间向纵深延伸,给观者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意境。山水画中,“深远”总是和“高远”“平远”相联系,“三远”在视角的俯仰、穿插的转换中,呈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意境。五代巨然的《万壑松风图》(图2)则是典型的深远法代表作品,画面的主體依然是山林,但构图与其他山水画有所区别,虽然是全景式构图,但不刻意突显主体山峰,通过层层环绕的松林将画面中的各个峰顶连成整体,由远及近慢慢展开。画中山体曲折蜿蜒,松林葱郁浓密,重重叠叠,不知有多远多深,给人一种“江山无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