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

.

开拓的帝国,抵达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到了汉代隶变就慢慢地从量变到质变。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的盘曲圆转,字体扁方平整,横画蚕头燕尾、波磔鲜明,撇捺左右分张、起伏有致。汉隶承秦隶而来,作为成熟的隶书,它的特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现的呢?

陕西茂陵,这座花费了五十年才建成的皇家陵墓,寄托了人们对两千年前大汉气象的不尽遐想。在尚未挖掘的地下,封存着一位帝王对盛世人间的无限眷恋,他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雄浑博大的时代。汉隶,正是从这个时代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是汉武帝的时代。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那个隶书还属于古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地演变出新的隶体,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分。但是,这样的看法并非自古有之,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石刻文字几乎是研究汉代隶书的唯一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人们大都把八分字体形成的时间定在东汉中晚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延续千年的结论呢?

敦煌,一座以莫高窟和藏经洞闻名于世的人类文化宝库。在它附近的荒漠中,还埋藏着更为遥远的记忆。1907年,英国考古家斯坦因在敦煌北部的大漠遗址中发现了700多枚汉代木简,拉开了汉代木简出土的序幕。1930年,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中国学者共同组织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也就是历史上的居延城。居延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做弱水流沙,在这片亘古的沙海中,

.

.

一万多枚汉代木简穿越千年尘封,奇迹般出现在考察团面前,其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学术界称之为“居延汉简”。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敦煌、居延地区进行了再发掘,在对出土汉简的整理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汉武帝时代,隶书的风貌正在悄然变化。从出土汉简不难看出,汉武帝时代是秦隶到汉隶的过渡期。可是,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过渡会产生在汉武帝时代的木简之上呢?又是什么原因让数量如此庞大的汉代木简出现在大漠戈壁? 在茂陵东侧,有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大型墓冢,这里埋葬着汉武帝最钟爱的将领——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也许,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够寻到那些大漠汉简的来历。霍去病的生命短暂而辉煌,他十八岁率兵作战,二十三岁猝然离世,短短五年间先后六次讨伐匈奴,打通了中原直达西域的河西走廊。此后,在连接东西方要道和漠北草原与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汉武帝派军修筑了居延城。于是,无数的城墙与烽燧出现在大漠之上。汉武帝对匈奴的征讨和对西域的控制决定了大批汉简的出现,戍边军民对文字的使用则印证着隶书的演变,而大漠的风沙卷走了岁月,珍藏了历史。 这是洛阳城郊一个看似寻常的村庄。秋收来临,大片的麦田等待收割。夕阳西下,牧羊的老人缓缓归家。不寻常的是,老人的脚下是一座古都悠远的城墙,麦浪的深处是几个王朝繁华的过往。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座奇迹般的大学,两千年前,它的学生就达到了三万余人。这里的教授都是当世的鸿儒,这里的学子都是国家的栋梁,天朝皇帝若有难以定夺的大事必向他们问询。东汉明帝甚至亲临执教,这就是汉王朝的

.

.

国立大学——太学。为建立“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汉武帝在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但是,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五经”书籍几乎在秦火中消失殆尽。经学如何继续?

在汉代,隶书已成为官方正体,太学里研读的正是这些用隶书抄写的儒家经典。但与此同时,另一个版本的经书也在流行,而它的来历颇为传奇。公元前154年,文景之治的历史盛景还在上演,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迁到曲阜,封为鲁恭王。在曲阜这个地方,他想扩充他这个家里的宫殿。然而,在拆毁一段墙壁时却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传说有金石丝竹之音袅袅传来,有如天籁。一个隐藏许久的秘密就此揭开。在这里发现了几本经书。据说这些经书是秦始皇焚书之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秘密藏入的。后人将这块墙壁称为“鲁壁”。但意外的是,鲁壁藏书中的字体几乎无人能识。它用战国文字抄的,所以它叫古文经典。本来战国不同国家使用的文字是有差异的。从战国一直到汉代又经过很长的时间了,差异就更大一些了。 用汉代隶书抄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今文经典,而用战国文字书写的鲁壁藏书则称为古文经典,字体的差异引发了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一场旷日持久的经今古文之争由此展开。 公元121年,一辆马车正赶往洛阳,车上的人奉父亲之命要将一个硕大的木箱呈献给当朝皇帝。其实,箱中盛放的并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品,而是一部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说文解字》。

.

.

《说文解字》体现了汉字学全部的精神,第一次把六书做了定义,很重要是把每一个汉字用六书解释了一遍。用这六书把这个字的字理他就全部给他勾画出来。《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它以小篆为字头,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字典,对汉字系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作者就是被后世尊为“字圣”的许慎。但是,真正使许慎成为文字学鼻祖的还是那场自西汉绵延而来的经今古文之争。 《说文解字》耗费了许慎毕生的精力,当书稿完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他到书写成的时候,已经病倒了。大概有一万多条竹简,他搬都搬不动了,就派他的儿子许冲赶着马车去送给皇帝。许慎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是当朝皇帝赐予的四十匹布,但许慎最大的褒奖来自千秋万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高明介绍: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商代的西周的那个金文,跟我们现在隶书和楷书,隔着段了,因为《说文解字》有小篆的基础,所以它有个承上启下,中间一个阶梯,有这么大的作用。

经历了汉武帝的初创和光武中兴的重建,太学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公元184年,太学门前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地拥堵,据说每天有超过一千辆的车子在门前停留观望。他们观望的是学府门前的一块块石碑,这些石碑就是闻名于世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上面刻写的是《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书写者是一个叫蔡邕的人。蔡邕是当时公认的大家,所以让他来写。但是,那时的太学才子如云,如此巨大的号召力仅仅来自蔡邕的书法吗?

.

.

作为标准的官方字体,《熹平石经》成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东汉中晚期,碑文化骤然兴起,石刻文字基本完成了隶变过程,走向成熟。(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在隶书的叫做隶变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写法,显然篆书以纵向取势,隶书以横向取势,所以这样走下来,那就是说纵横全有了,所以形成我们汉的方块字。隶变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汉字一些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也是在隶变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态也就更加丰富,写起来更有节奏感。方块汉字实际上就是由隶变过程当中形成的。隶书的简易和快速书写以及在笔势上的改进,促进了楷书、行书及草书的发展,汉字字体趋于完善。 “汉,漾也。东为沧浪水。”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汉”的解释。

《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的“汉”是指天上的银河。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那群星闪烁的星空时,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后来以同一个字命名的“汉字”,也在斗转星移中流成了一条悠长而璀璨的河。

[解说词] 史说汉字(5):

挥毫千秋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纸张的出现,让汉字的书写跨越过千年的简帛时代,让笔墨的气息不经意中添了灵动与潇洒。而整个文明的进程,也在这看似一小步的跨越间,被悄然推动了……在发行于2007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