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更多压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比成年人更易于受同伴的影响,在与同龄人的关系不良产生的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造成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学业自我是儿童自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业自我与成绩成正相关。

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如酗酒、抽烟及社会交往等。墨西哥一项调查表明在烟酒消费较大的城市中,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明显低于农村未成年人。澳大利亚一项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参与多项业余活动者较不参加者在社交自我和自我价值上的评价更加积极。因此,社交活动的积极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13

3. 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3.1 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青春期学生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总的看来还不成熟。他们最初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尤其是青春期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及他们所尊重的长辈) 对他们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还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往往通过父母、教师等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此不断地对自我意识进行修正。

如果他们经常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不仅有对青春期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也含有善意的并且是能够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批评与建议,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成人对青春期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或是贬低,或是一味地不切实际的夸奖,都可能使青春期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识,或是成为自卑自怜的人,或是成为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十分注意对青春期学生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

青春期学生期的自我开始明显地分化为“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人生,理想也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如何看待“客体的我”以及形成什么样的“理想自我”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的人生理想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父母和教师的期望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期望,这种理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相反,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不切实际,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如在学习

14

上要求高分数,要考上重点校,在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要有一技之长。一旦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和要求,便会产生气恼、失望,甚至恶语训斥、拳脚相加。在教育者的重压之下,致使有些青春期学生情绪焦虑,对学习、对教育者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另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低下或品行有问题的青春期学生更是抱有偏见,认为无可救药,放弃对他们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致使这部分青春期学生看不到自身的希望,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青春期学生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者要真正地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

3.3 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源于他们的实践活动。青春期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获得的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我产生客观的评价。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青春期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乐于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体育、文学艺术、科技创作及工农业生产劳动等,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因此,教育者应积极为青春期学生创设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获得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受到锻炼的机会,不断增长才干。对青春期学生的活动成果,教育者也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也要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3.4 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逐渐减少,而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到了青春期学生时期,同伴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开始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 也愿意与同伴交流思想和感情。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同伴构成的环境对学生有最大的影响。与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相比,学生和学生之间 的相互作用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彩。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青春期学

15

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了在同龄人当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得到同伴的认可,青春期学生可以自觉地改变自己个性中不受他人欢迎的特征。同时,青春期学生还经常将同伴作为自己的参照,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修正,这些对于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少年积极参与同龄人的活动,不要限制他们的交往。尤其是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家庭,父母更要注重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青春期学生的交往能力与交往经验是有限的,可能存在或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如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交往的艺术和技巧、应注意的问题等都需要教育者及时的指导。

总之,青春期学生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6

4. 结论

青春期阶段,正是青春期学生积极探索、寻求自我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但还未全完全成熟,积极的探索也会带来各种发展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理想——冲突——现实”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足以看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考虑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去进行教育,将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促进中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发挥优势,承认劣势,扬长避短,既要从成功的成年人和同龄人身上学习优点,又不可盲目崇拜别人,失去自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和失败都是事物发展累积的结果,是正常的也是无法控制的事实。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不断朝着目标积极迈进。

17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 (2012).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郭瞻予. (2003). 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 聂衍刚. (2009).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向延梅. (2009).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调适[J]. 当代教育论坛.

5. 吴怀能, 陈卫平, 王红妹, 等. (2007). 浙江省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6. 王我. (2011). 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研究进展[J]. 重庆: 重庆医学.

7. Bloomfield C.J. Bar ber BL. Brief report: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the field, or both? Australian 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concept [J]. J Adolesc.

1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