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是指一节课内所要预期完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教育 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活动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长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广义教育,包括制度化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教育他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及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人们日常所说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就是指这种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人发展的基本结构,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者(主导者), 学习者(载体,主体),
教育影响(中介或条件)(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环境)。相对独立,规定。 教育的起源(理解)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论: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对问题的解释走上路科学的道路。
19世纪法国 利托尔诺 《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把动物世界生存竞争和天体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英国 沛西*能 《人民的教育》 教育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3心理起源
4,劳动(社会)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及方法是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
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针和行动指针。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4、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 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果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的安排他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8、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它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
细的缺点。
9、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科学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交往活动在确定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发的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12、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类型 13、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在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14、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1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16、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再现起出来,以利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
17、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18、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问题,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质疑、反问、独立思考等获得知识的方法
19、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群体性讨论,发表看法,借以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0、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1、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2、长善救失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积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答题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④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发展的顺序性
②发展的阶段性 ③发展的差异性 ④发展的不均衡性 ⑤发展的互补性
五、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④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六、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推动人身发展的动力 ①环境是人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②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八、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①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②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③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④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 九、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①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教育为人民服务
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十、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①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
③普遍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④高等教育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 十一、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张 ① 经验论
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③主动作业论
④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十二、永恒主义认为学习名著的优越性
①这些名著体现了人类应该考虑的永恒的原则和内容,是实现教育的目的的最好的途径 ②名著是概念和理论取向的,学习他们会遇到智力上的挑战,因而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 ③读书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