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第3课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敛声( ) ②凌空( ) ③dūn 煌 2.给下列加点多音字注音。

翘首( ) 屏息( ) 悄然( ) ①翘 ②屏 ③悄 翘尾巴( ) 屏幕( ) 悄悄( )

3.根据拼音写出形似字。

líng 空 慷kǎi ① ② léng 角 大gài

liáo 乱 由zhōng ③ ④ Liáo 草 shuāi 老 4.下列各项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翻腾 裁叛 拥抱 从容不迫 B.飘浮 赞赏 修长 眼花潦乱 C.优雅 精彩 绷直 沉静自若 D.沸腾 瞬间 新秀 振耳欲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 ) A.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B.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C.她已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几串白色的气泡如老朋友般亲密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科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目前正式转入中科院院士。 B.“戚继光”舰是以中国民族英雄戚继光名字命名,由中国自行建造和设计的新型专业训练舰。 C.在天空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三十多天后,景海鹏、陈冬于18日下午返回地球,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最长。

D.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尽快提高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7.文体常识填空。

(1)新闻特写兼有 和 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

于 。

(2)新闻特写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 剖面,着重描写精彩 ,并且比通讯更强调 和 。 二、课内阅读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

1

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地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 “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8.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抓住了哪一个瞬间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9.文章开头写白云、飞鸟有什么作用?

10.文章以“飞天”“凌空”为题有什么妙处?

11.运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举一例分析。

12.文章结尾写外国观众的赞叹有什么作用?

三、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特写,回答问题。

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北京大学的学术灯塔

——季羡林先生追悼会纪实

文汇报驻京记者王乐2009年7月12日专电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学术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11时30分,灵堂右侧大门开启,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灵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写下悼词,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随后默默离去。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国贸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季老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季老在301医院时,我还曾去看望过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2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象征性人物,”张颐武说。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人格污点或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施惠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众生平等的思想和淡泊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体现得格外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3.这篇新闻特写中三个画横线的空白处是小标题,根据文意补写出这三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限用8个字) ①

14.这篇新闻特写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15.文章小标题统领的三个部分各选了哪三类人进行了采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