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④→①→②→⑤→③→⑥ D.②→④→①→③→⑤→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英日同盟”的缔结 B.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法、俄军事协定的缔结 D.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 B. 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4.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5.一位史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 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 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 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洲独立战争期间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6.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7.1919年美、英、法、 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8.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向,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
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和霸权政策之争
9.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莱茵河非军事区”不得设防。当时的“莱茵河非军事区”是指 A.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 B.莱茵河西岸50千米内 C.莱茵河东西两岸50千米内 D.法国设想中的“莱茵河共和国” 10.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1 -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11.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12.《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 A.委任统治 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 D.民族自决
13.在华盛顿会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 英美的真实意图是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利用中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 14.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15.老子作为中国美学的开山祖师,其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和谐统一。下列符合他这一特点是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其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16.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1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韩非子、董仲舒 D.商鞅、孟子 1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9.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20.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同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21.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22.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2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3.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24.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
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25.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26.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27.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8.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B.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9.“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30.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7分)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