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时间: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阶段:1917-1927革命文学时期 1928-1937“左翼”文学时期
1938-1949抗日与解放时期的文学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准备阶段:1917.1-1919“五四”运动爆发 活跃阶段:“五四”到“三·一八”惨案 沉寂阶段:“三·一八”惨案到“四·一二”事变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
(一)序幕—晚晴文学革新运动p3
维新运动 突破 适应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裘廷梁 白话文 为文学革命蓄势;
晚晴域外小说翻译 打破 参与 开放态势 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 (二)动力和契机—新文化运动
1.条件:*政治—1911 辛亥革命 封建帝制终结 (文学革命的条件同)
*物质和阶级基础—一战 民族工业 新型社会力量 增长 *思想—辛亥革命后 军阀混战 思想统治松散 相对自由
*直接原因—清末 废科举 兴学堂 知识分子群体/印刷工业技术 出版业 现代文学市场 现代稿费制度 职业作家 经济保障
*主观—精英知识分子企图通过思想启蒙来促进社会变革 打破专制主义 文化的束缚
2.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开端和高潮:《新青年》杂志—1915、9《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达到高潮;思想特色 陈独秀《敬告青年》“人权、平等、自由”/德先生 赛先生;两个方面: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吸收和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p6直接促成 一部分 性质 导向 成就 局限 1918《新青年》 蔡元培 北大 五四 文言 白话 新文学 旧文学 先驱者 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
(三)文学革命的形成与发展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新青年》 文学进化论 适应 语体改革 废文言 “八事”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 “三大主义” :贵族文学 平民文学 古典文学 写实文学 山林文学 社会文学 内容到形式 以“革新文学”革新政治 改造社会
3、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钱玄同致《新青年》的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化名王敬轩批评 引起关注 4、*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将文学革命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
体化
*1918年冬陈独秀 李大钊《每周评论》 北大学生傅斯年 罗家伦《新潮》月刊 文学革命影响越来越大
5、对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周作人《论黑幕》 钱玄同 北洋政府的愚民手段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金钱主义文学观 鲁迅《关于<小说世界>》 旧文化的“异样的挣扎” 为新文学创造和理论建设扫清了道路 6、林蔡之争—林纾 蔡元培
7、学衡派—1922 南京大型学术杂志《学衡》梅光迪 胡先骕 吴宓 保守 中肯的批评 看不清历史的趋势 否定文化和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 鲁迅《估学衡》 8、甲寅派—1925年 章士钊《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 (四)文学革命取得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杂志 报刊 低年级国语课本 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思想大解放 文学思潮:
理论*胡适--“文章八事”;关注文学革命的语言形式,白话新诗运动-美国意象派的诗歌理论原则(另外他的《谈新诗》等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理论》) *陈独秀-“三大主义”-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
*胡适、陈独秀-文学历史进化论-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论思想 *胡适-《人的文学》-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日本“白桦派”
*李大钊-《什么是文学》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 翻译 *《新青年》第一卷译刊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作品
*1918《新青年》第4期第6号《易卜生专号》(《娜拉》《国民公敌》)反传统反专制倡自由妇女解放 易卜生主义蔚然成风 学校上演他的喜剧 报刊谈论 作家效仿写“问题小说”“问题剧” *其它刊物,如《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小说月报》等刊物开始刊载外国作品;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成为活跃的翻译者
*五四后的几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文学思潮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现代主义也吸引了许多作家
创作 *鲁迅《狂人日记》-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
*郭沫若《女神》-泰戈尔 歌德 惠特曼 雪莱 华格纳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和日本私小说 *文学研究会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问题小说” *冰心、宗白华“小诗”-泰戈尔诗歌和日本俳句 *语丝社作家随笔小品-英国随笔、日本俳文
文学社团: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
*文学研究会-1921.1 北京 周作人 郑振铎 沈雁冰 王统照 许地山 孙伏园 叶
绍钧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为人生而艺术” *创造社-1921.6 东京 留日学生 郭沫若 张资平 郁达夫 成仿吾 田汉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为艺术而艺术” 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 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新月社-1923 北京 旅英美学生 胡适 陈源 徐志摩 闻一多 梁实秋1926《晨报》副刊《诗镌》 “新格律诗派”
*雨丝社-1924.11《语丝》周刊 针砭时弊 周作人 钱玄同 林语堂 刘半农 孙伏园 冯文炳 俞平伯
*莽原社、未名社-《莽原》《未名》 “乡土小说” 译介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
*浅草-沉钟社-1922《浅草》季刊 《文艺旬刊》 1929《沉舟社》 译介外国文学 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冯至的诗歌 林如稷 陈炜谟 陈翔鹤的小说 感伤色彩 *湖畔诗社-爱情诗 应修人 潘漠华 冯雪峰 汪静之 1922《湖畔》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文学革命是理论先行,即先有舆论倡导,后又创作实践。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问题。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
胡适:*文学革命的语言形式变革方面-“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1916.10《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从语言形式即“工具”的角度肯定白话文学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治学方法和思想-“托古改制”,实用主义,进化论的观点,实验主义“大
胆假设,小心求证”,清代朴学的治学方法
*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1918《易卜生主义》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谈新诗》“诗体解放”说,用白话,不拘格律,想自由诗发展;
周作人: 胡适是从语言和形式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周作人则更多的探讨
新文学的思想建设。提出人的文学,标示着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1918《人的文学》,1919“平民文学”,1920、1《新文学的要求》1923《自己的园地》“人生的艺术派”,《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文学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的原则。 *现代散文问题的理论确认,1921.6《美文》
其它:鲁迅 沈雁冰 李大钊郭沫若 成仿吾 梁实秋等
4、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二、文学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彰显
*文学研究会,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如鲁迅《呐喊》《彷徨》 *创造社,郭沫若《女神》“泛神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 *“题材热”,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与个性解放,“问题小说”
*新诗,初期说理太多而诗味不足 ,而后“小诗”抒情中揉入哲理思考 *散文,鲁迅《随感录》《野草》;“美文”,冰心、许地山、朱自清、周作人
2.感伤情调的流行
*“问题小说”-冰心《超人》许地山《命命鸟》王统照《沉思》叶圣陶《隔膜》卢隐《海滨故人》
*“乡土小说”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徐钦文、王鲁彦
*“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沉沦新诗-郭沫若《凤凰涅槃》《天狗》 *诗歌-湖畔诗人年期-爱情 青春气息;《女神》中有些篇章;哲理小诗;早期象征派诗歌;前期新月派诗歌, 闻一多《死水》《沉沦》, 徐志摩; * 田汉的早期话剧 *写景抒情的散文 3.个性化的追求
*创造社以“表现自我”为自觉的文学追求如《女神》;
*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也表现出作者的主观倾向如《呐喊》《彷徨》; *“自叙传”抒情小说直接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宣泄个人情绪; *浅草舍等浪漫主义社团也“在挖掘自己的性灵”; *作家们风格各异的散文创作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主流 鲁迅
*浪漫主义-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自由体诗,“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问题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田汉的早期话剧 *现代主义-创造社一些作家注重表现病态心理和潜意识;李金发等象征派诗人注重暗示联想怪诞;鲁迅《野草》的象征手法
第二章 小说(一)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成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次年,他的《孔乙己》《药》相继问世。“五四”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一方面是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受了西洋文明的影响。 一、小说正宗地位的获得
1、小说界革命-清末民初 边缘 中心 1902年梁启超“小说界革命” 2、林译小说-林纾
3、其它人的小说译介-“周译小说”《域外小说集》;茅盾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派小说(叶圣陶和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
(一)“问题小说” 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1、概说-1919年北京大学《新潮》-初露端倪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正式确立冰心《斯人独憔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只是一股“题材热”,不构成小说问题的试验。
2、形成原因-*五四 思想启蒙 早就了“思考的一代”罗家伦《是爱情还是痛苦》王统照《沉思》*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3、代表作家
*冰心1919、9在《晨报》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发表《斯人独憔悴》提出父与子冲突的主题1921《超人》提出“人生究竟是什么”的命题 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30s《分》童话体小说,用两个婴儿的拟“对话”来显示人与人之间如何的不同。 *王统照突出“爱”与“美”的观点 《沉思》《微笑》《湖畔儿雨》《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中长篇小说的最初实践者1922《一叶》1923《黄昏》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1929年出单行本
4、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因此相应减少了小说形象化的要求,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和晚请社会小说和晚清左翼小说的区别
(二)人生写实派小说-叶圣陶 最早用文言创作《穷愁》关心下层苦难生活,主题严肃。1918年用白话创作1919加入新潮社 1“问题小说”创作《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关注宗法制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隔膜》《苦菜》《一个朋友》 2反映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3讽刺文学价值”逃难题材”《某城纪事》《某镇纪事》
标志着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的前期代表性作品是1925《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灵境客观客观对五四小说的稚气摆脱 对人生写实派小说的完型,贡献甚大。
(三)乡土小说
1、定义:鲁迅,北京 主观或客观 靠回忆 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2、理论和实践:周作人《地方与文艺》《旧梦》,提倡“乡土艺术”,张扬“风土的力”,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1923年以后,一大批以文学研究会的分子为主的青年作家,写作了大量的乡土小说,从而形成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一个高潮。
3、代表作家* 鲁迅-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孔乙己》《风波》《故乡》等给以后的乡土小说家建立了规范。 *王鲁彦-《柚子》军阀《菊英的出嫁》“冥婚”《许是不至于吧》地方习俗社会心理《自立》《阿卓呆子》《阿长贼骨头》《宴会》(邹金山)讽刺长篇《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
*彭家煌-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的故事《怂恿》《活鬼》《隔壁人家》《我们的罪犯》;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莫校长》中篇《皮克的故事》
*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最出色的乡土作家。写宗法制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烛焰》“冲喜”《蚯蚓们》《负伤者》“卖妻”“典妻”《天二哥》《新坟》《拜堂》 *徐钦文-语丝社作家,受鲁迅影响。《父亲的花园》个人感伤回忆《疯妇》《石宕》《鼻涕阿二》阿Q
*蹇先艾-文学研究会《水葬》贵州乡土题材特色
*许杰-浙东乡村悲剧 《惨雾》乡间原始械斗《赌徒吉顺》卖妻《出嫁的前夜》《台下的喜剧》《子卿先生》《的笃戏》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都有一种普遍的抒情倾向,而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性推向极致的,便是以创造社为主干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流派。 (一)创造社
1.概说-抒情主人公 “主情主义” 周作人介绍《晚间的来客》运用“抒情诗的小说概念” 在理论上为抒情小说作为新的文体开辟了道路。
2、自叙传-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私小说”现代主义 以郁达夫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