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析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为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因此厘清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变化和内在的逻辑,对于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2至2014年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各个科目构成及历史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敬请阅读。
文/肖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发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
是国际通行的货币金融统计基本方法和原则,也是各国中央银行开展金融统计的主要依据。《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要求基金各成员国以相对统一的口径填报经济发展和货币金融方面的主要统计数据,因此“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表,是在会计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基础上,经过调整归并形成的,相对比较笼统。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为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厘清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变化和内在逻辑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通常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
上报公布统计意义上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也在官网上及时公布会计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而中国人民银行只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要求,在官网上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月度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只有资产方的国外资产和负债方
的储备货币两个项目设计了二级项目,其他均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例如,对其他
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国外负债等项目每月之间有较大变化,但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向公众披露这些项目的构成和变化原因。在会计(或者说统计)事项调整方面,除了2011年1月的两点说明外,没有任何其他说明,尤其是自2002年起,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较2001年有较大规模的调整,如增设国外负债项目,减少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其他资产和其他负债不再以轧差净值反映而是以其他资产和其他负债两个项目反映,均没有对数据的调整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导致部分数据不连续或不具有历史可比性。
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项目,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在各类资产之间
的配置情况。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项目,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和国内资产两部分,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国内资产包括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等。
(一)国外资产——外汇
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项目,记载中国人民银行获得外汇资产的
历史成本,即为了购买外币而投放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外汇资产是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占比最大的项目。其主要原因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外向型的经济策略造成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际投资环境造成国际收支资产和金融项目长期顺差,企业获得的外汇必须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投资和经营,客观上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购入外汇。加之一定时期内政府对外汇的青睐以及由此而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从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看,2010年至2014年,外汇占款不断增长,并且成为导致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压倒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汇占款的核算采用历史成本法,不按照市场价值进行
调整,外汇占款的数值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并不能完全匹配,详见图1。随着人民币的升值,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资产出现高估。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会计制度中的缺陷,即历史成本法不能准确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