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通知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甬政发[2012]75号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7.30 【实施日期】2012.07.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通知
(甬政发〔2012〕7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今年6月,我市被中国气象局列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标志着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征程。按照市委提出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市环境好、社会和谐好”四好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为准确把握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科学彰显“民生气象、现代气象、社会气象”理念,现就全面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通知如下。 1 / 4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按照市委“六个加快”战略,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学管理为支撑,引领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加快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互促共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坚持统筹协调、特色发展,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科学布局,突出海洋气象现代化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强业,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三)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具体现代化指标达到或超过浙江省气象现代化指标,气象观测站网空间分布密度达6公里,观测业务90%以上实现自动化,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前至30分钟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大于95%,常规天气预报准确率超8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85%,气象科技贡献率超过70%,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国民气象意识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运行高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预报预警精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气象保障标准化。提前5年基本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3号)提出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使宁波气象整体实力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若干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二、加快推进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 (一)切实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
1. 加密气象观测站网。优化陆上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大气垂直观测水平。全面建 2 / 4
成乡镇、流域、山洪地质灾害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全市自动气象站点空间密度平均分布
密度达到5~7公里,重点区域达到1~3公里,观测资料采集传输频次加密到5分钟。 改进特种气象观测网。组建风廓线雷达网。升级改造宁波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改进大气边界层梯度观测系统,升级凉帽山岛370米输电铁塔综合气象梯度观测系统,新建100米城市近地层观测塔。升级和建设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利用站。
发展专业气象观测网。统筹规划和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快建立海洋、农业、交通、能源、环境、城市、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快建设大气成分观测网,在9个国家气象站观测场建设霾(大气细粒子)特征污染物观测系统,建设城市大气成分综合观测系统1个。新建6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
2. 优化完善近海海洋气象观测网。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气象监测站网,在海洋经济密集区域和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加强固定和锚定式、移动式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在沿海客运专线等建立气象观测系统,推进石浦海洋与台风专业气象观测基地建设。加强针对港口、航线、临港工业、大桥、渔业养殖和海洋旅游等服务需要的海洋气象观测。建设船舶站、海岛站、浮标站、地波雷达和海洋气象探测试验基地。新建15个海岸线中尺度自动气象站、5个海岛自动气象站、20个能见度观测站、5套海洋船舶气象自动观测站,升级渔山岛、南韭山岛两个海岛自动气象站;在象山建立1~2个海洋浮标气象观测站,新建一套海洋高频地波雷达系统。
3. 共建共享探测设施。深化部门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多部门共建互补机制,通过气象、水利、海洋、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等多部门合作,形成统筹集约、互促共进发展局面。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其灾害性天气上游地区,更新和加密建设50个自动气象站;气象与海洋部门合作推进海上浮标站建设;气象与交通部门共建交通气象观测系统;气象与环保部门加强大气成分观测合作;气象与公安部门共享实时实景视频信息。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