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沙丘”

水、风、沙三者在地理大题里出现,会有什么化学反应呢? 建议读图时候点击放大避免错漏细节,或者在电脑端打开阅读。

【2013课标II】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5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时空与主题认知】

①在哪?看经纬度:40°N,114-116°N——-华北地区 ②什么时候?冬春季为主——扣住这一时间

③主题:风沙——华北地区三大问题之一(风沙、盐碱、旱涝)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解决“沙”的问题

①“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流的搬运沉积作用

②“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华北地区,冬春季→盛行西北风→风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途径沙土广布的干旱区→风力搬运沉积

③【隐形信息】调动华北地区水文特征的知识

——冬春季为河流枯水期→水位下降→联系①河流的搬运沉积作用→河床泥沙出露 【答案】

①(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 ②(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③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解决“风”的问题

①风怎么吹?——【调动知识】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

②自然环境对风的影响?

——【读图】H县城附近的500m等高线+河流 →H县城位于河谷→河谷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沙丘群规模的变化,归根到底是该区以及相关区域地理环境的变与不变影响的,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观点A(相对比较好写)

①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联系(1)——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②40°N,114°-116°E

——太行山区、华北平原西北角→西:黄土高原;北:内蒙古高原→

土地荒漠化较严重→易受影响 ③【推理】沙丘群为何只在M处发育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水库

——H县城和水库风速较快、搬运能力强→M处风速降低,沉积

④【调动知识】华北地区工农业较发达、春旱——用水量大 【答案】 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①“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调动知识】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较丰富,风沙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②【读图】河流、等高线、水库;“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沙丘规模小,集中在河床与河边,扩散空间小

③“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调动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上游保持水土→河流泥沙减少 【答案】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

一年后,在另外一份全国卷,出现了同样类型的点... 【2014课标I】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