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工厂化所遭遇的挑战
在人类历史上,近代之前,能够经常食用肉类的群体只限于社会上层富有阶层。贫穷人家只在特定场合方能得尝肉味,因为他们圈养的动物如猪、绵羊、山羊、母牛、鸡和其他禽类,活着的通常比宰杀后的死物更有经济价值。然而,在过去的60年中,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施用化学肥料,采用大型的封闭式工厂化设施来圈养大批量的动物等。这使得肉类的供应范围广泛,价格也相对低廉。最近几十年来,“畜牧业革命”遍及拉丁美洲、亚洲,及至程度相对较低的非洲。
城市化和财富增长使得肉类、奶类、蛋类和奶酪类食品成为千千万万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肉类和奶制品的生产每年以超过2%的速度增长。自1980年以来,世界肉类生产的增长超过一倍,在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肉类生产增长了两倍。然而,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肉类消费水平远未持平。平均而言,在北方国家(工业发达国家),人们食用的肉类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三、四倍。但是,这个差距正在缩小。现在,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肉类生产和消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增长人口对动物蛋白质的需求,养殖动物的数量空前大幅增长。2006年,全球有600多亿只动物被用于肉类和奶制品生产,这一数量为人类人口的9倍多,其中包括:43亿头哺乳类动物(母牛、家养水牛、绵羊、山羊和猪)和584亿只家禽(以鸡类为主)。这意味着,自1995年来,用于食物生产的哺乳动物增长了24%;而家禽类增长了40%。假如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50年,全球的家畜数量可能超过1000亿只,这一数量为届时人类预期人口数量(92亿)的10倍还多。 2007年,世界食物价格激增,相比2006年增幅为23%。谷物价格增幅更大,平均为42%。尽管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家禽饲养对谷物的需求量稳步上升。到2015年,全球肉类需求量预计将增加35%,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肉类和奶制品的生产已经占用了地球30%的陆地面积,70%的农业用地,使用了8%的人类用水——主要用于作物灌溉。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全球畜牧业“很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水污染来源”,也是导致森林砍伐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南美洲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砍伐林区中,有70%被改造成了牧场;其余部分也大都被用于种植饲养家畜所用的作物,包括工业用的大豆。
肉类和奶制品生产还与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关联: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足有18%
来自畜牧业——超过世界上所有交通运输系统的排放量总和。此外,世界上1/3的温室气体来自与畜牧业生产以及相关农作物生产所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和农业。在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污染以及其他生态问题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认为,畜牧业“很可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化锐减的最主要推手”。
尽管如此,2008年世界肉类产量预计将增加到2.81亿吨。其中2/3的增长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在中国,原本以植物类食品为主的日常饮食正在向肉类食物转变,这种转变日益加快,也日益明显。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巨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中产阶级行列,肉类食品也就从配菜变成了主菜。城市化也是原因之一,将近一半(46%到47%)的中国人每年居住在城区的时间超过6个月,而居住在城区的中国人消费的肉类和奶制品食物比农村地区更多。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展现出,在破坏性的全国大饥荒之后,仅仅间隔两代,中国这个国家的食品消费就已持续往食品链上端攀升。2002年,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天从动物食品中摄取的热量为618卡路里,为1980年的4倍(每天174卡路里)。 每天都吃肉
对于许多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来说,肉类和奶制品消费是财富、地位、现代化、自由的象征,也象征着对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或他们自己以前在农村地区所过的贫困生活的“胜利大逃亡”。过去,“孩子们盼望过春节,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节很有趣,还因为过春节能吃到肉,”张秀文(音译),一位农民出身的北京网球教练这样对一家英国报纸记者说,“但是,现在只要我想吃,就能每天都吃肉。吃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猪肉(中国人最常吃的肉类)消费增长了一倍。2007年,中国饲养的猪数量达到将近7亿头。自从1980年来,中国的肉类消费总量翻了两番,达到现有每人年均消费54公斤(119磅)肉类的水平,而且这一数量还在继续增长。这个水平是美国人均消费水平(220磅)的一半。
假如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计算,肉类食物现在占据中国食物零售市场的第二大份额。西式肉类消费文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主流。在北京,天气暖和的傍晚,成对的伴侣漫步在公共广场上,四周随处可见美国式西式牛排餐厅的巨大招牌。美式快餐店在中国各大城市也寻常可见。中国的快餐行业市场份额价值为280亿美元。截至到2008年,作为奥运会主要赞助商的“麦当劳”在中国开设的连锁快餐店已超过800家,而在奥运会开幕前夕,麦当劳至少增开了100家门店,以争抢中国市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广告市场,仅次于美国。与其他零售行业相似,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也是快餐公司经营的底线和关键所在。麦当劳在中国的奥运主题广告语实际上一语双关,说明了以上这一点:“我就喜欢中国赢。”在北京的奥运会区域,麦当劳开设了4家门店:一家在奥运村,一家在奥运主新闻中心,另外两家对奥运会观众开放。 压力显现
中国已对来自多个国家的肉类和奶制品生产商的投资开放大门,也对食用动物饲养公司开放,这些公司包括美国泰森食品公司、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和美国诺伟司国际公司等。由于迫切想要提高产量,这些食用动物饲养公司和中国政府都支持使用工业发达国家普通采用的动物饲养系统,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动物饲养系统:使用小型的层架式鸡笼饲养产蛋母鸡,使用金属畜栏圈养肉猪;使用工棚养殖数以千记的肉鸡,用饲养场圈养奶牛或肉牛。虽然这些畜牧业工业化模式被当作一种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进行推广,但是,这样的做法伴随着重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这些成本近年来显著增加,尤以美国为甚。
最近,由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rusts)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布隆伯格公共健康学院共同成立的研究委员会,经过多年的跨领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美国畜牧业工业化生产的负面影响“过大”,这种负面影响的科学证据“非常有力,不容忽视”。在委员会最终报告的序言中,执行主任罗伯特·马丁(Robert P. Martin)写到:“美国现有的食用动物生产系统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对公共健康风险和环境危害来说,这一系统都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同时它对于所饲养的食用动物也有不必要的伤害。”
尽管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工厂化饲养场国家”,但是,因快速增长的家畜饲养和不断增长的对动物蛋白需求带来的问题在日益显现: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退化,肥胖症和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增加,小农户压力增大,农场动物福利下降。虽然全世界为奥运欢呼的人们不会意识到上述的种种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探究和反思。
全世界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每个中国人所消费的肉类和奶制品即便小幅增长,也会对诸如气候等方面的环境产生广泛而全面的影响(请见补充报道)。中国人所食何物,食物如何生产,将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 *
这份报告将要探讨的问题是:考虑到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生态、公共卫生和动物福利现状, 中国还想以美国的肉奶消费水平作为追求的目标吗?进一步讲,工业化生产的诸多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是否还愿意这样做? 关于中国的个案研究将作为一篇更长政策报告的一部分,该报告将考查工业化肉类生产的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其他严肃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事务之间的关联。除了中国,最终的报告还将包括巴西 、埃塞俄比亚和印度的个案研究。这份英文报告将在2008年秋季完成,其内容摘要将以其他语种的形式刊登在Brighter Green的网站:brightergreen.org。关于工业化畜牧业全球化的相关资料链接已由Brighter Green编译放至以下网站:brightergreen.org/links.php。Brighter Green欢迎您对此案例研究以及它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作出反馈。
[侧栏]中国,家畜和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世界20%人口的家园,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了全世界排放量的17.3%。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的一项研究来看,200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2.1 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了现在的5.1吨,翻了一番还多。为了考察中国对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国快速增长的家畜业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家畜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出,畜牧业制造了全球9%的人为二氧化碳排量、37%的人为甲烷排放和65%的人为氧化亚氮排量。甲烷和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虽然低于二氧化碳,但是更能够聚集热量。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多速度,分别是同为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的增温量的23倍和296倍,其大量的产生应当受到认真的关注。 二氧化碳:以下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在饲养肉类食品动物的设施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中,运输鲜活动物到屠宰场或者出口的过程中,以及运输已经宰杀的肉类动物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