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6.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6.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7.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 TCR(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18.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其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9.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0.抗原提呈: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Ι类分子和/或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8ˉT细胞和/或CD4ˉT细胞的过程。〖其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2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22.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23.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24.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5.人工被动免疫: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26.固有免疫:免疫类型之一,是种群长期进化进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7.适应性免疫:免疫类型之一,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二、相关填空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可分为几类?

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4种。 2.5种免疫球蛋白及特性

5种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IgE。其特性分别为:

IgG:IgG1、IgG2和IgG3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血清含量最高(75%~80%),也是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半衰期较长(20~23d);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抗感染主力军;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参与Ⅲ型超敏反应。 IgD:血清IgD浓度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绞链区较长,易被蛋白酶水解,故半寿期很短(3d);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对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

IgE:血清中含量最低;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Ⅰ)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FcεRⅡ分布于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粒细胞。 3.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

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包括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质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1~IgG3、IgM分子)、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MBL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是MBL、世界细菌甘露聚糖残基)。 4.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5.Th的分类机功能

Th的分类:包括Th1细胞、Th2细胞。

Th的功能: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和TNF-β/α等,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形成。这种细胞在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为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相关。 6.B细胞亚群及功能

B细胞亚群及功能:包括B1细胞和B2细胞。B1细胞参与对多种细菌的抗感染免疫,属于一类承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B2细胞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功能。

7.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㈠“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㈡“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等。 7.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

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㈡TNF与FasL途径。 8.传统疫苗的主要种类和新型疫苗的主要种类

传统疫苗的主要种类: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新型疫苗的主要种类: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 9.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10.丝裂原的种类

①植物有丝分裂原ConA;②动物有丝分裂原PHA。

三、主要问答题

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丙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免疫球蛋白的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μ、δ、γ、α和ε链,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即IgM、IgD、IgG、IgA和IgE。轻链含约210个氨基酸残基,分为κ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κ和λ两型。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酸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轻链和重链除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其搭配序列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该区富含脯氨酸而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免疫球蛋白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均可折叠为数个环形结构域,又称功能区。

生物学功能主要有:①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介导体液免疫效应;②激活补体;③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Ⅰ型超敏反应;④IgG可通过胎盘;SIgA可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⑤抗体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2.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 包括传统的疫苗,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等;新型疫苗有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在初次应答的晚期,随着抗原被清除,多数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发生死亡,同时抗体浓度逐渐下降。但是,应答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具有长寿命而得以保存,一旦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即再次免疫应答。

四、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

1、微生物学概论:要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史 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群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从细胞水平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虫等) 微生物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参与物质循环、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正常菌群对人体的保护 有害方面:物质的腐败、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和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显微镜的发明、巴斯德、郭霍等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2、细菌的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要点包括: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观察细菌通常使用放大1000倍的显微镜油镜镜头。 细菌的基本形态:三大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值、培养基、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不规则形态。观察细菌的典型形态通常选用对数期的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了解各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了解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了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的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了解各特殊结构的主要功能、鉴定意义、与致病性的关系。如荚膜的抗吞噬作用、鞭毛的运动功能、菌毛的粘附作用、是否能杀灭芽孢可作为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判断标准。

细菌的分类:了解细菌分类的依据,种、型、株的概念、命名

4、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要点包括:细菌的营养物质组成、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细菌培养方法、细菌生长曲线规律

细菌的营养物质组成: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了解这些营养物质对培养细菌的意义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pH值、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气体条件

细菌培养方法:了解培养基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平板、斜面、菌落等概念 细菌生长曲线规律:细菌生长曲线体现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得一条S形状的曲线叫细菌生长曲线。根据细菌生长曲线课将细菌的批培养分为以下4个时期:

迟缓期:是细菌适应新环境的时期,代谢活跃但细胞不分裂。制剂等的灭菌应选择在此期进行。

对数期:是细菌快速生长的时期,代谢活跃、细胞数目呈对数增长、细胞形态和性状典型。此期的菌体适合用于研究,如观察细菌形态、药物敏感试验应选择此期的菌体。

稳定期:是细菌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的时期,活菌数大致稳定,发酵工业通常以加糖、补料等方式延长此期以获得较高的发酵产量。

衰亡期:是细菌死亡、菌体变形、自溶的时期,此期的菌体一般不适合研究或发酵生产。 5、细菌的代谢:要点包括:细菌的酶、产能方式、代谢过程、代谢产物、代谢调控 细菌的酶:组成酶、诱导酶 了解诱导酶的应用意义 产能方式:有氧呼吸、发酵、无氧呼吸 代谢过程:结合生物化学加以学习

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合成代谢产物,了解分解代谢产物的鉴定意义,熟悉一些常见的细菌生化反应 代谢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和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知识,但理论课教材多数在此方面知识较为缺乏和零散,考虑到受课时限制和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在此作书面陈述。 6、细菌的分布:要点包括: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在人体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细菌的大本营)、水(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意义)、空气(空气的净化意义)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的意义

7、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要点包括:细菌的感染类型、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构成:侵袭力、毒素 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性质的比较 8、细菌的检查方法:要点包括: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煤染(1分钟)-95%乙醇脱色(适度)-沙黄复染(1分钟) 应用意义:有鉴别细菌的作用、有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

病原菌的检验程序: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培养-纯培养-生物学性状观察、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

9、消毒灭菌:要点包括:消毒、灭菌概念、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消毒剂

消毒: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 灭菌: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对酒类、饮料等进行的低温消毒方法,有利保持食品的风味。联系高温瞬时法体会高温快速灭菌的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法:掌握其操作要点(保持蒸汽流畅、排冷空气、零磅开盖)、一般的灭菌条件、理解湿热灭菌的优点。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特点(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主要的杀菌机理(破坏核酸);光复活(使用紫外线杀菌要避免可见光的光复活的修复作用) 消毒剂:了解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杀菌机制及其使用

10、质粒:要点包括:质粒的概念、质粒的特性、常见的质粒类型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转移或消除)

质粒的基本特性:小的环状DNA分子、自主复制、决定一些次要性状、可消除或转移、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常见的质粒类型:了解F质粒、R质粒等

11、转座因子:要点包括:概念、三种类型、意义

12、噬菌体:要点包括:噬菌体概念、温和噬菌体和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噬菌体的应用意义 噬菌体:感染微生物细胞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生活史中只有一个溶菌周期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生活史中有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的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是噬菌体分型的依据 。 噬菌体的应用意义:了解

13、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性、不对应性、可诱发性、独立性、可遗传性、可逆性 (性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