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5日至2012年6月29日。

2、参加人员

土木建筑学院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同学

3、组织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十个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实习老师。我所在的是土木10-2班。我们班共三十八人,共分六组,每组六人或七人,有组长一名,组员五名。我们组成员有:沈方波、王丙坤、蒋奇栋、林炫、麻超、丁明霞

4、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

5、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市内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180万。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内。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立”,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242 米。

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米之间。

淮河由西而东贯穿市区。淮河以南为丘陵,属江淮丘陵组成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市境南、东、北为环绕而不连续的高低丘陵,环山均有一斜坡地带,宽约500~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75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2500米,海拔30~40米,坡度2°左右;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3000米,海拔17~20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床浅滩。

6、实习计划与安排

地点:罗山——山余家 第一天

内容:调查前寒武纪岩石、地层;构造现象的观察;层面构造(叠层

石)形成、特征、作用;风化剖面的观察。

第二天:因下雨,进行室内休整。 地点:洞山——校本部

第三天

内容:早生古代地层岩性的观察;构造、层面的观察;练习使用罗盘仪;校本

部内建材的观察。

地点:茅仙洞 第四天 内容: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斜坡的稳定性。

二、实习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

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基本内容

1、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

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盐酸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