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复习题

植物组织培养复习题(习题) 一、名词解释

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由培养物产生的无序生长且没有一定结构的薄壁细胞团。 外植体:在组织培养中,由植物体上取下来进行离体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半连续培养:利用培养罐进行大量细胞培养的一种方式。

无性系变异:由任何形式的细胞培养所产生的植株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胚状体:在离体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过程中,由一个或一些体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形成的与合子胚相类似的结构。

看护培养:用同种或异种材料的愈伤组织作为看护组织培养细胞的一种方法。 无融合生殖:由配囊中卵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

种质: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活体细胞直接传递给子代并决定固有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

悬浮培养:将游离的植物单细胞或小细胞团,按一定的细胞密度在受到不断拉动或摇动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

早熟萌发:在培养后迅速萌发为幼苗,不继续进行胚状生长,超过正常发育阶段。 选择压: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

细胞全能性:任何有完整细胞核的植物细胞具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均具有分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条件培养基:在培养集中加入高密度的细胞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细胞向培养基中分泌一些促进细胞生长的活性物质,使培养基条件化,使原来在合成培养基上不能分裂的细胞发生分裂。

离体授粉:将未授粉的胚珠,子房或柱头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进行无菌培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授给 无菌花粉,使其在试管内实现受精的技术。

同步化培养:培养基中大多数细胞都能同时通过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 植板率:(每个平板上形成的细胞团数 / 每个平板上接种的细胞总数) * 100%、

继代培养:对来自于外植体所增殖的培养物通过更换新鲜培养基及不断切割分离进行的连续多代的培养。 无性系:由任何形式的细胞培养所产生的植株。

细胞融合: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 二、填空题

1、根据外植体的的种类不同,组织培养可以分为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器官培养、原生质培养和胚胎培养五种类型。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组织培养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种类型。

2、对高温高压条件下易降解变质的物质,在灭菌时应采用过滤灭菌方法。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比值(CTK/IAA)高低决定了器官的分化类型,其比值高有利于芽,比值低有利于根,而两者相等时则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4、在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周期呈“S”型曲线,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直线生长期、缓慢期和静止期。

5、酒精和升汞是两种常用的外植体表面消毒剂,它们的使用浓度分别为70-75%和 0.1-1%;消毒时间的范围分别为 0.2-2min和 2-15min。

6、单细胞培养的方法有平板培养法、看护培养法、微室培养法和条件培养基培养法等四种方法。 7、在细胞悬浮培养时,实现培养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有饥饿法和抑制法。 8、实现细胞全能性的条件是组织或器官解离和给予所需的营养物质。 9、常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植物激素是2,4-D。

10、用来做茎尖脱毒的外植体大小一般为0.1~0.25mm。

11、在冷冻保存中,对植物材料伤害最小的防护剂一般是二甲基亚砜(DMSO)。 12、支撑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技术的两个重要模式是培养基模式和激素调控模式。

13、无病毒植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测定法、指示植物法、抗血清鉴定法、核酸分析法和电镜显微检测法等

14、用于细胞活力的测定方法有 TTC、FDA和 伊凡蓝染色法。 15、通过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材料有花粉和未受精胚珠。 16、用来做茎尖脱毒的外植体大小一般为小于0.3mm。

17、植物离体快速繁殖的方式中,遗传性状稳定的有器官型、短枝发生型。 18、典型的人工种子由体细胞胚、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构成。

19、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过程中要添加渗透压稳定剂和原生质膜稳定剂提高原生质产量和活力,属于质膜稳定剂的有葡聚糖硫酸钾 、CaCl2。

20、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快速繁殖的途径有短株发生型、器官发生型、胚胎发生型和原球茎发生型。

21、组织培养中碳源的主要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和维持合适的渗透压。 22、目前用于细胞融合的方法主要有自发融合和诱导融合两种。 23、原生质体的纯化方法有沉降法、悬浮法和界面法。

24、悬浮培养中细胞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胞计数、细胞密实体积(PCV)及细胞总体积、细胞鲜重和干重、细胞有丝分裂的指数。

25、振荡培养的目的:改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材料的通气状况。 26、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有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27、常用于诱导胡萝卜胚性愈伤组织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胚状体的形成则是在细胞分裂素的促进下。 28、在组织培养的发展史上,1958年Steward报道了胡萝卜细胞悬浮培养;1978年Melchers报道了马铃薯和番茄的融合培养;1960年Cooking报道了诱导鸡红细胞与酵母细胞融合培养。

29、在胚乳培养中,由裸子植物胚乳发育成的植株为单倍体;被子植物胚乳发育成的植株为三倍体。 30、组织培养中的突变可分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加选择压(化学物质)诱导产生的变异。

三、单选题

1、常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植物激素是( B )。 A 6-BA B 2,4-D C IBA D ZT

2、在用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时,下列哪种方法不在此列( C )。 A 电刺激 B 显微操作 C 多聚化合物 D 振荡 3、用来做茎尖脱毒的外植体大小一般为( A ) A 0.2~0.3mm B 0.5mm C 0.5~1mm D 10mm

4、用酶解法分离原生质的离析液中,下列哪种物质具有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 D )。 A 葡聚糖硫酸钾 B CaCl2 C 甘露醇 D MgSO4

5、在冷冻保存中,对植物材料伤害最小的防护剂一般是( A )。 A 二甲基亚砜 B 氯化钙 C 甘露醇 D 脯氨酸 四、简答题 (论述题)

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的途径有哪些?

答:1.无菌母株的制备 2.继代芽的增殖 3.芽苗生根培养 4.再生根的锻炼和移栽 2、脱除植物病毒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能够除去植物病毒?

答:1.茎尖培养脱毒 2.热处理脱毒 3.愈伤组织脱毒 4.微体嫁接脱毒 5.珠心培养脱毒 6.化学疗法 3、 糖在幼胚培养中的生理作用?

答:(1)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 (2)作为碳源和能源 (3)防止幼胚早期发育 4、单细胞分离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机械法; 酶解法; 由培养的愈伤组织中分离单细胞 机械法:优点:1.细胞不受酶的伤害 2.不发生质器分离; 缺点:1.材料要求是薄壁细胞,组织排列松散 2.产量低 酶解法:优点:能得到比较均匀一致的海绵组织或栅栏组织细胞 缺点:在分离细胞时,必须对酶液给予渗透压保护,防止细胞的账裂。 5、通过机械法和酶解法比较原生质体分离优缺点。 机械法:优点:可避免酶制剂对原生质的某些破坏作用。

缺点:获得的原生质少,产生的原生质的细胞类型限制,一般取材局限于具有液泡化程度较大的细胞或长形 的细胞组织。

酶解法:优点:可以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适用于几乎所有植物和器官,双子叶植物叶肉细胞比单子叶更易分离。 缺点:酶制剂含有核酸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及酚类物质,会影响原生质体的活力。

6、简述细胞培养的应用。

一、天然化合物的生产与特化:(1)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2)进行特化的生物转化反应、(3)细胞的工厂化生产 二:突变体选择:(1)直接选择法、(2)间接选择法、(3)诱导多倍体

7、简述实现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的两种主要方法: (1)饥饿法 (2)抑制法 8、单倍体育种优点是什么? (1)良好的遗传研究材料 (2)加速育苗进程 (3)提高选育效率

(4)突变体选育,单倍体植株基因表达不受遮蔽,可以充分展示基因型所决定的表现型 (5)遗传转化受体,确保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大大提高遗传转化率 (6)利用单倍体育种时,栽培品种进行纯化对基因型混杂品种进行纯化。 9、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1)比较容易摄取外来的遗传物质,研究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植株技术,有可能采取细胞遗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新品种。

(2)便于进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可广泛的重组植物界优良遗传性状,创造新品种。 (3)原生质体可以作为遗传理论研究的材料。 10、细胞培养的工业应用有哪些方面:

(1)高产细胞株的选择 (2)种子的培养 (3)大规模培养

11、在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过程中,影响原生质体活力和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1)光:一般在黑暗静止条件下进行。

(2)温度:酶解温度25-30,兼顾原生质稳定性及酶活性

(3)时间:几小时或几十小时,太长时间影响原生质活力,一般少于24小时 (4)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组合 (5)渗透压的稳定性种类 (6)原生质膜稳定剂 (7)PH影响

12、简述离体授粉的主要方式?

(1)离体柱头授粉 (2)离体子房授粉 (3)离体胚珠授粉 13、简述试管苗移栽不易成活的原因?

(1)根系结构不完善,不生根,根与芽的输导不相通(愈伤组织),再生根的吸收功能差;

(2)叶部结构不完善,缺少角质层和蜡质层,保水性差,缺少叶表皮毛,保湿,反光性差,气孔开度大,关闭能力差,叶片中的栅栏组织发育不完善,结合能力低。

14、种质保存的意义有哪些?

①所占空间少,节省人力、物力和土地;

②有利于国际间的种质交流及濒危物种抢救和快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