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 图文

积计算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进一步理解积变形的思想。 多边形的转 面积计算以及应用 割、补等转化方法 知识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思维)目标:能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知识目标:回顾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总结多边形面合 积的整理丰富转化的内涵(割补、提炼计算面积的方法。 利用图形间的关系等) 能力(思维)目标: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转化思想,探究和复习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体系解读布谷全面或者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解读编排在不同年级或学段的知识点。这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联系教材前后知识点进行整体解读也是十分必要的。课题组开展了“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整体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具体见下表: 研究主题 针对新课程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体系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做好教学内容之间的前后衔接? 数的认识 研究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图形的复习 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 立体图形的体积整理和复习 执教者 徐爱娣 骆萍 林丹 华清波 汪黎沁 蒋卫斌 记录整理 骆慧桃 余满娟 王海霞 章益娜 章红霞 孙碧琴 规律,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和综合能力。 小数 课题组按照“课前思考”→实践研究→集体讨论→观点综述→资料整理和积累的流程开展整个活动,每次活动都给老师们以启发和收获。特别是负责资料整理的教师,更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经历(附件1:同一主题教研活动记录表)。

2.横向联系,在提炼本单元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补充数学方法

与“单例题备课”、“孤立研究”相比,“单元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数学学习的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数学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同一单元内教学内容(例题、相应练习等)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照应,教师除了要把一个教学单元视为整体来备课外,还要站在教材的整体编排的高度,通盘考虑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通盘设计教学的课型和方法,突破同一单元内教学模式雷同、练习形

- 11 -

式重复、思维单一的缺点,以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例如《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单元教学时,除了学习基本的口算、估算笔算计算方法,还可以补充“组块”计算和“踢十法”计算等方法;

在情境导入方面,除了教材预设的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导入外,还可以从规律的探究情境出发,将整节课的教学置于一个开放的数学规律探究之中,计算既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验证规律的方法。学生在探究规律的同时运用学到的计算方法不停的验证,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之中,实践效果表明,这样的教学形式处理是非常有效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教学例题中重点体现的“凑十法”,“多加再减”的方法和“交换位置”计算的方法也是需要实适时的补充的(见下表)。

基本的数学教学单元 方法(或思想) 《多边形的面积》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割(分)补(合)转化 笔算乘法的情境导入——算理探究—基本算法和—练习巩固——思维提升 算理 多加再减 20以内的凑十法 进位加法 —运用方法——巩固提升 运用规律解决 …… …… …… …… 情境导入——操作、发现—交换位置计算 踢十法和组块计算的方法 实践操作——讨论发现——归纳推理 运用“图形间的关系”转化 等积变形规律的探究和应用 基本教学形式 补充数学方法或思想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情境有着比较亲切的依赖,教师可以在练习的时候多一些形式的变化和处理,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单元整体回顾与提升

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慢学习的节奏,提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自己对所学进行梳理回顾,理出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的主要数学方法等。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在单元知识整理与复习中增强整合的力度,实现学生思维提升的目标。

单元整体的回顾与提升:回顾复习,重温知识——归纳整理,综合概括——汇报收获,展示成果——多元评价,有效延伸

单元整体回顾回顾复习,重温知识- 12 - 归纳整理,综合概括汇报收获,展示成果探究数学规律提升表达能力

1.回顾复习,重温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数学学习中,也需要有回顾学习,重温知识的一个环节。一个单元学习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学习的内容采用回忆、阅读等方式进行重温,对于回忆模糊不清或根本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而且能够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2.归纳整理,综合概括

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每一单元结束的整理与复习,给了孩子主动梳理知识的机会,也是一次书面的归纳整理与综合概括的体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发现进行梳理或整理,通过这样的书面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对知识有了更多的系统的掌握。这从学生写成的数学笔记中可见一斑。

3.汇报收获,展示成果

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我们都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写成的学习笔记进行交流,以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说说自己的一个单元学习中的所得,这些所得可以就一个单元来说,也可以与之前的单元学习联系起来汇报。教师对每次的汇报材料进行整理,形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习成果。

4.多元评价,有效延伸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以单元考试作为其中的一重标准外,我们还对学生的学习笔记和汇报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以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去看待学生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体现了对学生单元知识掌握的评价,更体现对学生一个单元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情况的评价,三者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评定,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实践成效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进行单元整体模块的教学是可行的。 1.学生形成了整体的知识建构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的渗透,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不再是教师的事,对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

第一学段的孩子相对而言,对知识的遗忘性比较大,整理和归纳能力不够强。所以这个学段的孩子一般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单元知识的梳理,系统地回顾知识。

例如一年级下册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单元,知识点多而杂,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梳理:

- 13 -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学号。我请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如36,学生想到的介绍方法有:

36读作三十六;

36是个两位数,十位上是3,个位上是6; 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

与34相邻的数有33和35;(数数:30、31、32、33、34、35、36、……) 36是个双数;(30、32、34、 36、38、40 ……)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大3;(14、25、36、47、58、69)

用9个珠子摆成:9、18、27、36、45、54、63、72、81(复习最大的一位数、两位数、最小的两位数和三位数)

34比 少一些, 比34多得多。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把零碎的数学知识用一个数进行串联,并顺势对相关内容进行追问和拓展。这种放射状的梳理能使学生头脑中数的概念能够逐步丰盈,使知识呈的网状结构,有利用学生对数学学习模型的建构。

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每个单元结束让孩子试着自己整理单元知识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走进课堂,随意地翻开书本,孩子们都能头头是道地告诉你每个例题表示什么类型学习材料,计算的方法或解决的策略是什么,尤其是每一单元学习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所做的“举例式”单元知识整理(见下图)和“生本单元试卷”,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知识建构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学习后每个学期的第一课时,我们都会和学生一起整体阅读教材,在通读目录后启发学生思考学期学习内容。

【教学日记《预读教材》】

每一学期的始业教育,我都会学生一起研读教材《编者的话》和《目录》,让学生根据目录所列的标题,联系旧知,猜想新知。五年来这样的“读数学”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我们课堂

- 14 -

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老师,我发现《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已经出现好几次,先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然后是东南西北等方位,现在会是学什么呢?”这是四年级下册学期初小浩稚嫩的疑惑。

“我知道,这学期的《位置与方向》是结合角的度数来研究方向,上学期学习角的度量时老师好像说过的。”这是班上的数学小博士的声音,因为喜欢数学,也促使他不放过课堂上每一句感性趣的数学信息。

“奇怪,今年也有《观察物体》,二年级时也学习过的……”

结合目录瞻前顾后,孩子的就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哈哈,很多知识我们以前遇到过的,只有《简易方程》是新的知识!终于,“读数学”有了本期结论!

“你确定解方程是全新的吗?”我故作挑衅地追问:(“ )+4=9,( )里填几?” “5!”全班异口同声。这么简单的还要问,一年级就会了,几个孩子忍不住说道。 这就可以看做是方程啊!我补充道。

“什么,方程就这么简单?!“恩!””我猛然刹住话题:“只要你到时候认真、仔细积极动脑,你会收获更多的自信哦!”

我看到,因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玲和小东抬起眼里露出了惊喜……在孩子们的眼中 ,厚厚的数学书有一次被压缩成了薄薄的一片……

数学是简约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追求简约之美。要想把数学课教得简单而有实效,首先要好好钻研教材,把一本书,一篇课文读薄。这一思想为单元整组教学亮起了“探照灯”。因为单元整体模块教学就是一个框架式结构,立足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划分模块,合理增删,以期达到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低碳化”效果。

再来看一篇学生的单元学习反思《学有所得》: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单元知识的整理,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表示什么

(2)怎样画图表示?

(3)我们学习和练习中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你那些形式的习题?

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到点A的距离是1厘米的直线A1厘米- 15 -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