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民歌概述修改

的李公麟(舒城人)、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英山人)、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生在光山、长在光山)、南宋著名诗人吕本中、吕祖谦(寿县人)、明代医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蕲春人)、明代著名兽医学家、《元亨疗马集》作者喻本元、喻本亨(六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信阳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以及该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以及后期代表吴汝纶(均为桐城人)。

进入近现代以来,大别山区更是多匡扶救世、慷慨悲歌之士和文化巨擘、一代大家。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怀宁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之一蒋光慈(金寨人)、中国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之父朱光潜(桐城人)、中国现代科学巨人李四光(黄冈人)、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怀宁人)、爱国诗人闻一多(浠水人)、两弹元勋邓稼先(怀宁人)、国学大师黄侃(蕲春人)、著名哲学家熊十力(黄冈人)、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风(蕲春人)、叶集“未名四杰”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叶集区人)、中国文物专家王冶秋(霍邱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太湖人)、著名学者、《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黄冈人)、中国“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中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潜山人)等等。

大别山区还涌现过一大批在音乐、戏曲上有建树的人。如明代寿州(今寿县)人张野塘,为著名戏曲音乐家,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400多年前,在江苏太仓,张野塘和被后人尊为“曲圣”的魏良辅一道,创造了流丽悠远、舒徐婉转的水磨腔——昆曲。在伴奏方面,张野塘“更定悬索音节,并改三弦之式”,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弦乐、管乐配置完备的丝竹乐队,为昆曲伴奏,从而成为江南丝竹的奠基者。

又如寿县人黄吉安,精通音律,娴于辞令,学识渊博而又具满

5

腔爱国热情。他家境贫困,晚年流落到四川。在川剧遭到清廷“文禁”、长期不振的情况下,面对清廷腐败、内忧外患的形势,已经处于晚年的他奋笔疾书,写出了《柴市节》、《忠烈图》、《九里山》、《三尽忠》、《春陵台》、《闹齐廷》等八十多部川剧历史戏,被称为川剧的“莎士比亚”,为川剧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吉安1924年病逝,活了88岁。1954年,川剧表演艺术家贾培之,带着他的戏《柴市节》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赏。196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吉安剧本选》(上、下集)。

再如罗田人余三胜,他是清朝著名京剧演员,演老生。他原是唱汉调的演员。清道光年间(1821-1851)由湖北到北京演唱,隶属“春台班”。他在徽调、汉调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有着非凡的创造和贡献,是京剧鼻祖之一。他擅长《定军山》、《卖马》等剧目。当时,同程长庚、张二奎(河北省人)并称京剧“老生三杰”。

程长庚系潜山县人,不仅是清京剧演员,更是著名的戏剧活动家。清咸丰、同治年间,他在北京主持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并长期担任精忠庙的会首。作为当时京剧“老生三杰”,他演戏严肃认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于一体,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极大,是京剧名副其实的创始人。

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是桐城人。她出身贫困,在田原山野中练就了一副好嗓子,15岁学艺,演旦角。她在艺术实践中,吸取昆剧、京剧、话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发展了黄梅戏的表演和音乐,为黄梅戏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唱腔明朗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楚,独具一格,听之如闻天籁。她演出较著名的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早已走出大别山,享誉国内

6

外。

大别山地区还是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历朝历代,鄂豫皖边境人民因不满奴隶、封建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举行反抗活动和农民起义达100多次。进入近、现代社会,大别山地区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1920年,高语罕(寿县人)就受陈独秀(怀宁人)委托,回安徽从事建立党团组织的工作,其编写的《白话书信》是安徽最早、最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1921年,董必武(红安人)、陈潭秋(黄冈人)、包惠僧(黄冈人)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从1922年开始,黄冈、六安等地,先后建立了中共地方党小组。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鄂东北)、立夏节起义(豫东南)、六霍起义(皖西)和苏家埠大战(六安)。诞生了红一军、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组建了红四方面军。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大别山地区的“中原突围”,在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起了张家店大捷、高山铺大捷,为解放全中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先后走出了董必武(红安人)、李先念(红安人)、邓颖超(光山人)、李德生(新县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涌现了洪学智(金寨人)、徐海东(大悟人)、王树声(红安人)、许世友(新县人)等400多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帅。红安、金寨、六安、新县等县被誉为“将军县”(每县的将军均在30位以上)。大别山浸透了烈士的鲜血,是英雄的山,革命的山,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对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的真实写

7

照。

大别山地区的文化名人特别是那些音乐家、戏曲家,都是扎根在大别山这块热土上,浸润在民歌之中,云蒸霞蔚,虎啸龙吟,不仅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使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并孕育了或将生长出更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之花。

二、大别山地区居民习性和民歌踪迹

大别山地区的山地面积约占15%,白马尖、多云尖、柱头尖、天堂寨等高峰直插苍穹;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适宜农耕。大别山南北两侧水系丰富,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流入长江的主要有丰乐河、杭埠河、皖河、潜水、长河、浠水、巴水、举水、倒水、滠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有淠河、汲河、史河、灌河、白露河、寨河、竹竿河、浉河等。山为骨,水为血,构成了大别山母亲的丰满的躯体,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大别山人民。

大别山地区人民生活习性如何?它们同歌唱有什么关系呢? 大别山地区人民崇尚耕读,乐土重乡。群众以农为本观念牢固,坚信“七十二行,庄稼为上”,在田地里精耕细作,家居周围见缝插针,不留空地,无闲度日,农耕技术精益求精。同时,大别山地区流传“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谣谚,特别注重对子孙后辈的教育。节衣缩食培养孩子,耕读传家蔚然成风。旧时,在桐城的乡野上,随便找到一位耕田汉子,他都能大段成篇地背诵《论语》和《孟子》。黄冈地区直到如今,黄冈中学依然是全国中学教育的领跑者。在崇尚耕读的同时,大别山地区人民形成了乐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