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摘录) 精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摘录)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取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孩子可能更容易记住你的训话。 归因偏差现象

自己成功了,就找主观原因,自己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别人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别人失败了,找主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学校,老师存在的两种归因偏差:

1)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因素。

2)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为了避免归因偏差,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进行归因时要慎重。 连锁塑造

把大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通过一个个小步骤,最终达到最后的大目标,这就是连锁塑造。 连锁塑造在改变学生不良习惯方面具体体现――让学生一点来改变,帮他设立他可以做到的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完善他的行为习惯。 连锁塑造在教学中的体现――把大的教学目标分块进行,让学生很快很容易就达到一个个小目标,这可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致不减,让课堂学习在心的愉悦中进行。 超限效应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中出现的方法――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批评,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 超限效应在表扬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过犹不及。表扬,对

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在课堂上应避免的超限效应――认知超载。如果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2点,学生会很认真的来听。如果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10点,学生一下子可能就失去了听的兴趣。所以,上课、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可以分块、分次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心理的超链接,将使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快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