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习题

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 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二、填空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 传播和 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 播散、 播散和 播散 。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 、 和 三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 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 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 和 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 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 、 、 三型,分别是由 、 和 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 、 、 、 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 、 、 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 和 。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 和 。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 、 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 。 12. 和 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 保存 ,灭活疫苗 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 病毒 ,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 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 和 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A.向组织间隙扩散; B.沿神经扩散; C.水平传播; D.细胞与细胞融合; E.垂直传播; 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

A.宫颈癌; B.Kaposi肉瘤; C.原发性肝癌; D.B细胞淋巴瘤; E.鼻咽癌;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A.空气传播; B.经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粪口传播; E.垂直传播; 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A.潜伏感染; B.亚临床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持续性感染; E.慢性感染; 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B.症状多为亚急性; 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E.病毒很快被清除; 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包涵体; B.蚀斑; C.空斑; D.极体; E.异染颗粒; 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 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Ⅳ型变态反应; 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 E.以上均对; 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表面结构; 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乙脑病毒; E.甲肝病毒; 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流感; D.水痘; E.脊髓灰质炎; 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A.细胞溶解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包涵体形成; E.以上均对; 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轮状病毒; B.麻疹病毒; C.风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上皮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白细胞; 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A.病毒; B.人工合成双股RNA; C.衣原体; D.细菌脂多糖; E.头孢菌素; 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 B.直接灭活病毒; 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 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增强体液免疫; 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 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 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A.鸡胚培养 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二倍体细胞培养 D.器官培养 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 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 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 )

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 E.头孢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 )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四、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2. 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3. 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 4. 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6. 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8.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

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3.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4.整合。

5.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 7.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8.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吸附和穿入。

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 13.不易,容易。

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C 9.A 10.A 11.E 12.B 13.D 14.E 15.A 16.A 17.A 18.E 19.A 20.A 21.C 22.B 23.B 24.B 25.D 26.B 27.D 28.A 29.E 30.C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空气传播

(2)皮肤或黏膜传播 (3)粪-口传播 (4)经血液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垂直传播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

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

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解病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 细胞白血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