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文件夹:“学习文件夹”又称档案袋评价,是近年来英、美、日等国教育界广
泛应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认为学习文件夹是由教师和学生收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作业、试卷、评语、调查记录、照片等,可以是—学年的,也可以是一学期的。这些学习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文档,用于学习者对学习的回顾、自我评价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评价。根据学习文件夹内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产品文件夹、过程文件夹和进步文件夹三种类型。
2、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和
现象,围绕认知发展,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机制和阶段性问题。在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影响。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以及对学习外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看所具有的学习风格。
4、研究性学习: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6、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可以是现实的具有物质
因素的如家庭、学校、课堂等构成的学习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并不存在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学习场所。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除了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还应搭建任务情境等资源,这是其核心所在。
7、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理论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有些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教学策略如:加涅的九阶段教学策略、梅瑞尔的基本呈现方式与业绩和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8、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源);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论。(必须答出具体内容)
加涅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针对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该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加工系统或称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等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2、简述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答:教学目标分类理沦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沦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和情感三大领域。在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分类为:(1)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
(2)领会: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3)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5)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个新的知识整体。 (6)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3、简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抛锚式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源);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4、简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人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一般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第一阶段: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 第二阶段:指导选题;
第三阶段: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实施研究,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 第五阶段: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第六阶段: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5、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第六章第六节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答题。
(1) 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3)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误区:
(1) 持技术本位观的信息技术整合,也就是教师“为了技术而技术”或者“为了整合而整合”;
(2) 在评价“整合课”时,一味或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 (3) 人为割裂课程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4) 学科教师投入太多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的重复课件,忽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忽视对网上大量开放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利用; 6、简述梅格卢斯的细化理论。(必须答出具体内容) 要点:(1)一个目标:按照认识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2)两个过程:“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 (3)四个环节:“选择”、“定序”、“综合”、“总结”,简称4S。
(4)七种策略:
宏策略1用于确定课程内容(涉及整门课程)的细化顺序(该课程内容可以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原理性的)。
宏策略2用于确定每一堂课(包括各种必要的预备知识)的内容顺序。 宏策略3用于确定总结的内容及总结的方式。 宏策略4用于确定综合的内容及综合的方式。
宏策略5用于建立当前所学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宏策略6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所以也称“动机激发器”或“认知策略激发器”,其作用是使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
宏策略7用于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
7、简述克内克的学习风格研究中对学习者的情况分析,举例说明。
(1)信息加工的风格:喜欢高冗余度,喜欢使用训练材料主动学习,喜欢自定学习步调等;
(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喜欢通过听觉刺激学习,喜欢通过印刷材料学习,喜欢多种刺激同时作用的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