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实验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答案】D

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 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C

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第 1 页 共 12 页

1

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 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

C.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 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答案】D

4.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答案】D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

6.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意味着 A. 老子认为仁礼很重要 B. 老子把道德仁义礼等量齐观 C. 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 D. 老子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 【答案】C

第 2 页 共 12 页

2

7.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庄子 【答案】B

8.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先秦某思想家说:“在他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为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以下各项中,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9.“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 孟子“仁政”学说 B. 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 墨子“兼爱”思想 D. 庄子“齐物”观点 【答案】B

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 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B. 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11.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第 3 页 共 12 页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