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材发展概况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革新着原有的教学形态、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因为技术的使用,世界尽在我们的指尖呈现,我们获取“指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凸显[1]。新兴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纽带的教材,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中,电子教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依托技术而出现的电子教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 电子教材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教材引起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关注,新加坡首开先河,最先进行电子教材的研发工作。处于信息技术前端的美国、韩国等国家竞相开展电子教材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日本、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教材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电子教材项目,将其视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关于电子教材的研发起步较晚,在2001年左右,我国以北京、上海、大连、深圳四个城市为首批试验点,进行电子教材的试用研究[3],这一时期由于受经验不足、技术支持不完善、传统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关于电子教
材的试验在声势显赫之后很快悄无声息,虽然初次尝试不算成功,但电子教材作为一种趋势必将继续发展。在积累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电子教材的研发和试验工作仍在进行,不少企业也加入电子教材的开发市场,如汉王电子书包已经投入市场使用。市场上出现较早、使用较多的是人教版电子教材,涉及中小学、高中、大学多个层次多门学科的教学内容[4]。政府的支持将会推动电子教材工程的发展进程。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加快信息化进程”,电子教材的研发和推广正是响应这一政策的举措。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教育部于2010年设立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委员会和标准专题组,着手制定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5]。这些都将为电子教材的应用和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国内电子教材研究现状 2.1 电子教材可行性调查
电子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初期,其可行性必将是研究的关注点。10年前就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电子教材进行研究。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于2010年9月开始进行我国基础教育电子教材发展的调研工作。龚朝花等人关于“电子教材在中小学的应用可行性”调查研究最具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部门和出版社等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就学科而言,
美术和音乐、计算机、英语和语文比较适合以电子教材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这也是影响电子教材未来发展的关键。电子教材作为信息时代教材的新形态,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电子教材的推行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现状[5]。已有的研究只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毕竟电子教材的使用基于一定的技术和设备之上,尤其是后来出现的iPAD电子教材,其成本较高,目前只是在部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中流行,大多数中低层收入的家庭还负担不起它的费用, iPAD电子教材的普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性,在技术落后的中部和偏远地区能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2.2 电子教材概念
关于电子教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从最早出现的电子书到之后的电子书包、电子课本和电子教材,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异同,很难理清。祝智庭等将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三者的关系阐述为:电子课本是基于电子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与电子书相比较,电子课本具有教学性、交互性、富媒体性等特征;电子书包是容纳电子课本的“容器”,可以向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工具和服务,是一个可以支持学习的平台[6]。我们所说的电子课本和电子教材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方式。国内关于电子教材的定义有不同的版本,早期对电子教材的定义主要考虑教材的载体,将电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