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4课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讲义苏教版选修传记蚜2019042336.doc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在以后执政北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①筹办(chóu) ②瞌睡(kē) ③妨碍(fánɡ) ④邃密(suì) ⑤阑珊(lán) ⑥斟酌(zhēn zhuó) ⑦罢黜(chù) ⑧引咎辞职(jiù) ⑨嫌疑(xián) ⑩蹂躏(róu lìn) ?献媚(mèi) ?惭悚(cán sǒng)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散 ②系 ③与 ④勾 2.一言辨异

⑤他是北京大学教(jiào)员,一直在那里教(jiāo)书。 二、写准字形 ① ② ③ ④

三、近义辨析 (1)范围 范畴

填一填 北京保障房申请将取消收入审核,非京籍首次纳入保障住房范畴,此次保障房立法的一大亮点是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范围。

辨一辨 两者都表示周围的界限或限制。 “范围”用于具体事物;“范畴”用于理论、概念等抽象事物。

(2)妨碍 妨害

填一填 海南女司机不满被开罚单打伤交警,妨碍交通。近日,以涉嫌妨害公务罪被拘。 辨一辨 两者都有“使不能顺利进行”之意。 “妨碍” 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对象常是工作、进度、学习、交通、视线、活动等。“妨害”,使受损害,着重指损害,程度较重,对象除了工作、学习等之

外,还常指革命、和平、健康、治安、利益等。 四、成语释义 1.词语理解

(1)爱人以德:用道德去感化别人。 (2)一仍旧贯:一切照原来的样子。

(3)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4)不做不休:指事情既然开了头,就索性干到底。 2.辨析正误

通过多次做工作,他还是一仍旧贯,在迟到问题上仍再接再厉。 辨析:“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不能用于“在迟到问题上”这个语境。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一、阅读P45~P47从“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到“我也一笑置之”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认为“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参考答案:北京学生于学问上没有什么兴会,上学只是求取一张毕业文凭,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 2.为什么作者认为要打破学生求学的坏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参考答案:有些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考试时给学生方便,成为不用功的学生的保障;有些教师是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的,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3.作者在论证“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让不同主张的教员并存这个观点时,是怎样论证的?

参考答案:作者先举“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的例子,接着用写字的例子作类比,证明不同的主张都有存在的必要。

4.根据上下文,推断“阑珊”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不用功,不尽心。

5.这篇传记采用了第一人称写作,如果换用第三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是自传类传记,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可以比采用第三人称更自由地表现传主的活动和想法,确保传记的真实性。

二、阅读P48~P49从“我那时候有一个理想”到“时为五月九日”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6.蔡元培是如何改革学制的?

参考答案:(1)合并学科,设立重点学科;(2)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地位,且文理不能分科;(3)废学长,设系主任。

7.对董仲舒的观点,作者持怎样的态度?当时的北大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参考答案:不赞成。“凡是主张文学革命的人,没有不同时主张思想自由的。” 8.蔡元培如何对待学生运动?

参考答案:(1)力劝学生游行,曾引咎辞职;(2)学生被捕,“力保,始释放”。

1.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改革学生的封建观念,即破除读书做官,专已守残的积习;(2)充实和整顿教师队伍,广请博学名师;(3)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改革学制,沟通文理,废科设系;(5)主张男女平等、重视美育、加强操练。

2.课文回忆作者当时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还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提示:体现了蔡元培一生追求进步革新的人格魅力。(1)他1917年把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教过书,又没有教授博士头衔的陈独秀引入北大任文科学长。(2)蔡元培这一人格魅力,也体现在文中对五四运动的回忆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被捕,“北大学生居多数”,蔡元培“力保,始释放”。可见他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3)他的这一人格魅力还体现在文末回忆履职北大校长时的“日想脱离”“递辞呈”“表示决心”等心情和行动上。

1.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文章通篇以第一人称叙述,如“我长教育部”,说明自己在教育部的位置;“我到京后,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君……”,具体说明自己为当北大校长所做的准备;“我没有本校与他校的界限”,说明自己的学术主张;等等。这样写便于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语言平实,叙事简洁

语言平实,如“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这些句子没有文言味,在那个时代实属平实之语。叙事简洁,如写作者到京后为主掌北大做准备,写了“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君……从汤君处探知陈君寓在前门外一旅馆,我即往访……”,这一段写的人、事比较多,但都很清楚,可谓叙事简洁。

[素材1]

蔡元培认为首先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过去的学生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考试时为了成绩去老师那里套点题目,有的还要挟老师。他们的目的不是学业,而是为了毕业后的前途或仕途。目的不明确,学业不专,造成了北大恶劣的学风。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学习与目的”“改造人首先要改造思想”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2]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学校里也有一部分外国老师,但他们受中国教员的影响,也日渐怠惰。蔡元培认为要办好北大,除了改造学生的思想外,还要整顿教师队伍,因此,他毅然辞掉了一部分不用心的外国教师。蔡元培不怕控告,不怕威胁,对一些微词只是一笑置之。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谈如何用人”“做人做事的勇气”等相关的作文中。

一、传世名言

1.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2.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二、突出贡献

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刘晓钢先生在实用文源流的研究中说:“到蔡元培的《论国文之趋势》《国文之将来》,便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即艺术文)两大类,开始创立独立的实用文理论了。”蔡元培先生明确指出,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节选自《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