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3(高三地理)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在第一节阐述“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学习,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且为我们下一步学习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范例。因而对本单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他们对农业生产和布局影响程度不同。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相应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即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从而切身体会到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难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通过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及并具备一定地理分析能力,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在上一节,我了解到农业、矿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程度存在差异。那么农业生产活动会受到哪些区位因素影响? [进入新课] 第1页 共8页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9,回答。 农业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多媒体】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分组讨论这些自然因素的差异会导致农作物类型哪些变化?试举例。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回答组内的讨论成果 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方面。 小组1: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举例:吐鲁番的葡萄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而东北人参则生长在树阴下。 小组2: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举例: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一熟。 【教师点拨】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按照积温的不同,可将我国划分成不同的温度带,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课后查阅一下地图册中“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小组3: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举例:城郊种植鲜花和蔬菜 小组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教师点拨】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外,地形类型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思考:平原和山地适宜发展什么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问题) 【教师总结】( 针对回答鼓励性评价,然后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知,自然条件如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各自特点,大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多媒体】 区位因素 光照 热量 土地 水分 地形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而山地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探究活动】 第2页 共8页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热量)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差异) 【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区位因素相关。 【多媒体】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将双季水稻的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思考:导致这些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 【教师讲述】由此事例可见,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书】(二)农业技术因素 【多媒体素材】 图1 我国南方水稻农耕 图2 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第3页 共8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