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教书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体现了对教师职业心态的高度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和重要目标

胡锦涛同志特别指出,希望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体现了对教师职业心态的高度关注。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比较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为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常常对教师的专业心态发展并不很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实际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和重要目标。

“静心”就是使内心平静,“潜心”就是用心专和深。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和、宁静,潜下心来就是用心专注、深入。教师教书要静心、不动荡、不浮躁,教师育人要潜心、不繁杂、不肤浅。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仅表现出对于教师职业心态的关注,而且也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在,在教师队伍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浮躁、肤浅的问题,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有一种职业倦怠和职业困惑。

教师的这种职业倦怠如果蔓延,无论我们花多大力量搞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最终也很难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因,即教师的自我修养有待加强。但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其外因,即教师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我们现在讲学校生态,讲建设学校文化,往往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方面考虑得多,但是我们也要关注目前教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因包括过重的压力、无限的责任、繁琐的管理、文山、会海、检查风,再有就是个别扭曲的舆论,使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下,很难让教师静心和潜心。

因此,要使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

首先,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这一次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是广大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的基本依据。 概括起来第一是爱岗,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第二是勤奋,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第三是创新,要勇于创新,要奋发进取;第四是乐业,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爱岗、勤奋、创新、乐业是国家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自我修养的准则,广大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同时,应该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要一方面喊“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但实际做的那一套却是使教师静不下心来,潜不下心来。我们应该在改善教师待遇,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投入的同时,创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文化,也就

是教师的生态环境,也就是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上下功夫,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来引领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教师得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上,当前要重点倡导服务文化、情意文化、效能文化、节奏文化、团队文化,这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应该着重创造的生态环境

服务文化就是要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性。我们强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过程当中实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医生的专业发展,医生是在和病人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如果一个医师只是去参加了这样的学习,接受了那样的培训,从来不研究病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医师。如果教师经常去参加这样的进修,进行那样的培训,进行各种观摩课、研究课,但是最终他并没有研究过学生,没有跟学生之间真正形成良性的互动,那恐怕也不能叫做一个高水平的教师。所以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以学习经历等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否则教师往往会以追求学习经历而冲淡了为学生服务的实践。教师也不能只从书本了解学生的共性,从而取代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的个性。我们现在缺少对具体学生的个性研究,现在做的很多研究课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讲,反正一节课讲过很多遍,不认识学生没关系。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即不必重视学生需要,不必了解学生,特别是不必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再者,就是不能将教师

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倒置。目前已经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成为名师要通过搞研究课、甚至靠赛课成名,结果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而是倒过来学生为教师成名服务。当然,还有一个倒置应当防止,就是不能让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目标倒置,服务文化一定要真正地建设起来。 情意文化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如果没有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教师很难在他的专业发展过程当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欢乐。我们应该改进管理,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因素,使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充满情趣。要减轻教师过重的压力,统筹相关的工作,明确学校和教师的有限责任。要推进“精益”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过程当中的不必要的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现在往往花很大的力量把管理复杂化,好像不复杂不足以体现我们的水平,许多繁琐的环节汇集在教师身上,教师就很难静下心来和潜下心来。当然还要引导舆论来正确地看待教育,使教师体验到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总之,要尽量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和富有情趣的氛围。 效能文化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性。要重视教育效能与负效能的研究。学校教育当然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良的教育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我们不重视负效能的研究,很难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完善。另外,就是不能只注重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变化,更要注重教育的实际进步。变化不意味进步,要通过变化取得进步,进步才是目的。最近,美国专家来评价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结论是“变化很大,进步很小”。我们同样要防止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工具理性

膨胀和价值理性缺失,如果我们可以历数做了多少工作、发生了多少变化,但唯独讲不出教育面貌是不是真正有了进步,原有的问题是不是真正解决了,那决不是我们的追求。

节奏文化是指教师专业的发展的稳定性。要重视教育研究合理的周期,我们要“好中求快”,要警惕“快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要重提“教育的改革一切要通过实验”。应当说,现在比较忽视实验,决策常常只用专家论证取代实验。其实,通过专家论证的东西,如果没有实验也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于有的时候也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专家论证当然重要,但是不经实验也很难作为决策的依据。另外,应该制订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防止简单地以数量的要求冲淡质量意识,防止将培养名师、推出教育家变成“造星运动”。名师是在长期同学生、家长、社会互动当中获得广泛、高度信任的教师。所以应该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防止简单地把教育评价评比化,要提倡对评价的再评价。 团队文化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性。教师队伍要在学习型组织当中成长,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所产生的凝聚力使教育总体效益大于教师个体效益的总和。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与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我们的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更是我们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课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