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的体会

姚鹏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的体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的体会

姚鹏飞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久闻宋教授是著名大师,见后果然不凡。由于2018年是“法考”改革元年,“法考”主观题考试的时间,安排在2018年10月20日进行,因而宋才发教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便顺延到了秋季开学后的第8周。宋才发教授之所以推迟授课时间,目的是为准备法律资格考试的同学们,留下充足的备考时间。我作为法律资格考试中的一员,为此衷心地感谢宋才发教授的特别关照。虽然宋才发教授是一名年过65周岁的长者,但是他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讲课的时候由于全程脱稿讲授,所以,他的两只炯炯有神的目光,始终不停地扫视着每一位同学,似乎早已看透了同学们渴求学识的那颗心,我不禁发自内心地赞叹“这就是大家风范”。宋教授的讲课方式颇有特色,他使用一口纯正的“湖北口音”向我们授课,一开始由于口音的差异,使我对课程内容的接受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仔细地品听之后,也就慢慢地适应了,并且被宋教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授课效果所感染。最让我敬佩不已的是,宋教授在这“三尺讲台”上,连续3个多小时站立着讲课,不用讲稿、不用“麦克风”,中间也不休息,但是学生可以自己出去、自己悄悄进来。这对于一位已年过六旬的长者来说甚是不易,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讲得很精彩。这不仅因为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信息量大,而且由于宋才发教授讲课非常投入,讲课的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通常是甩开膀子、激情飞扬地进行演讲。从他口里说出来的每句话,从来不拖泥带水,不像有的老师那样“哼哼哈哈”;一堂完整的课程讲下来,汗水早已浸湿了宋老师的衣裳。宋老师给我们传授了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经”“干货”,不仅对我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对我们人格的升华具有启迪价值。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学习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体会。

第一,读书要讲究方法。我们已经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读书的方法自然与大学本科有所不同。宋才发教授把大学本科读书阶段,比喻为“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读本科时我们的读书方法,更多的是任课老师规定读什么,学生就毫无选择性地阅读什么,基本上是将全部现成的知识,未经琢磨就“一股脑”地装入脑海中,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所学东西是否适合自己。宋老师认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是“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读书方法,更多的是在导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针对性的读书,能够使自己获得真正需要和缺乏的知识。博士生阶段的读书,是由“蚕”变“茧”成“蛾”的创造知识的阶段,这也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宋老师告诉我们,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又不是同一个东西,把知识变成为能力,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即是说经过了一系列知识积淀,通过知识“破茧成蝶”的艰辛过程,知识才转变成为我们的能力。通过读书获得真知灼见,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正如荀子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使自身的学识得到升华,需要在读书方面不断地积累,要像宋教授那样,把读书当作事业、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读书时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注重把“读”、“思”、“问”、“研”结合起来。读书一定要学会思考、举一反三,才能求得真知灼见。我特别尊崇宋教授的这句话:“读书要‘日进有功’,不惟书、不惟上、不

1

惟圣人,只惟真理”。试问,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吗?因此,我们必须像宋老师那样,不断地铸造和完善自己的做人准则,强化个人的政治信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二,学术要讲究创新。宋才发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学术创新是学术生命力之所在。诚然没有学术创新,学术研究活动就会停滞不前。学术创新要言人所未言、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事物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学术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土壤,包括主客观环境和内外部环境。(1)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怪圈,习惯性地按照前人已经践行过的方法模仿。这样通常不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只要墨守成规、机械式地重复就行,最终抹杀了我们的创新性。(2)社会需要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创新,杜绝学术不端和学术平庸。“学术不端行为”已逐渐成为学术圈的歪风邪气,功利性地追求学术成果,导致一部分人迷失了做学术研究的初衷。对此需要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让学术回归真正的学术。(3)将学术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司法机关要为学术创新保驾护航。宋才发教授还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必须“为学术论文正名”。不知从何时起,学术论文已经沦落为某些人牟取利益的一个手段。有些人把学术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仅仅视为学校彼此之间相互攀比的粉饰物,失去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本质内涵;学术论文成为教师评定职称、评定硕导和博导的砝码,抑或成为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的垫脚石;学术论文在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更是成为应付老师作业检查的一个“抄写本”。我们扪心自问,长此下去,学术研究活动是否会失去它做学问的初心?当“学术”成为一个摆设,抑或充当一种工具的时候,那么,剩下来的便是苍白无力的话语,以及褪去学术创新底色的白纸。

第三,治学先要学会做人。宋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要做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各级各类研究生,都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因而每一位合格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深厚宽广的学术功底,而且要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尤其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倘若研究生连“如何做人”的起码道理都没有弄明白,即使学识水平再高深,再怎么“才高八斗”,又怎么可能奉献于社会和国家呢?宋才发教授说过,一个有理想、信念和抱负的人,他的学识水平和能力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一个没有基本道德品行的人,他的学识水平和能力越大,对社会的破坏性和危害就越大。“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我们每位研究生都应该自觉遵从的。“如何做人”在治学中的体现,一是治学要严谨,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能有半点含糊,需要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二是做学问要有平常人的心态,切记不可急躁冒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飘飘然”的心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收获;三是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决不能心血来潮或一曝十寒,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才行;四是做学问要宁静致远,时刻保持内心的一份明净,不将功利性掺杂其间。做学问就要做真学问,那些披着学术外衣,实则只是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那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败坏学术的名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道路绝对不是一马平川的,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充满了艰险和困惑。但是,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好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准备、勇往直前。宋才发教授已经年过六旬,仍然站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谈及每天的日程安排时,宋教授表示自己每天基本上是晚上十二点左右睡觉,早上四五点就起床看东西写东西,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宋教授这种勤奋好学的敬业爱岗精神,不只是令我们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实则已经成为我们为人处事、做人做学问的楷模。

宋才发教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对我个人来说具有如醍醐灌顶之功效,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受益良多。我们对宋教授一辈子做学问的执着精神,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敬佩

2

不已。正如本文的题目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以为这就是宋才发教授治学生涯的完美写照。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