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及当代价值
作者:陈鹏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关于民主思想的论述是贯穿始终的,本文致力于从文本学的角度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在仔细研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马恩民主观的主要内涵、人民民主的实现条件以及民主观的主要特征,最后以马恩的民主思想为指导探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46-02 一、民主观的内涵
马克思在早期对“什么是民主”、“民主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马克思提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民主的主体是人民本身,即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有着其自身的现实性、社会性、自由性。马克思民主思想贯穿其论述的始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民主的认识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即政治民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1]从本质上看,不管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民主掌握在享有政治权力的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吗,而民主也就自然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保护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
2.民主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强调民主具有阶级性,认为任何民主都是阶级的民主,一个阶级的民主,即意味着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中,民主不过是实现阶级利益的政治形式,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占据统治地位,就实行哪个阶级所需要的民主。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同无产阶级讲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在人类历史上,不管民主的形式和内容如何,民主的实质都具有阶级性,超阶级民主是根本不存在的。
3.民主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角度来讲,民主是一种目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惟其如此,无产者和劳动群众才能真正获得民主。在此,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目标。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角度来讲,民主还是一种手段。作为国家政治制度,民主不过是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的一种形式,是统治阶级进行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治、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而民主将发展成为多余的东西而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无产阶级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从应然层面上来说,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是政治平等的真正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中,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以无产阶级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又被社会收回。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反复指出,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民主就是“人民当权”。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应该享有主人翁地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人民所掌握的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并且是至上性的。 二、人民民主的实现条件
人类的民主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人类民主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民主有着不同的特征,即使在相同阶段上,不同国家的民主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任何社会在从非民主制度到民主制度、从低级的民主制度到高级的民主制度的转变中,都必须充分尊重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 1.民主的经济条件。马恩对民主的认识达到生产力的高度。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产生,民主的发展,民主的消亡,实质上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制度性给定,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社会革命的基础是经济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衣、食、住和其他东西,因此,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2.民主的法治条件。法治是实现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特定的规范、准则来强制规定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行为方式。民主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列宁在指明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的同时,又指出:“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王浦劬指出:“法治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措施。法律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在民主政治中,它以强力保障着民主政治的正常实行,而惩罚违反民主政治原则的行为。”[2]
3.民主的政治条件。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与小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卡尔·海因岑进行了论战。海因岑经常用大喊大叫的空谈来代替真正的革命宣传,他号召德国人立即举行起义,惩治他认为是万恶之源的君主,同时又攻击德国共产主义者。恩格斯在《德意志-布尔塞尔报》上发表了两篇题为《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的文章,指出海因岑的鼓动活动非常有害,只能败坏民主运动的声誉,驳斥了海因岑关于共产主义者使民主阵营发生分裂的胡言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主运动的策略,强调共产主义的最近目标是争取民主,并在争取民主斗争中同民主主义者共同行动。恩格斯指出:“在所有的文明国家,民主主义的必然结果都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又是实行一切共产主义措施的首要前提。”
三、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的特征
1.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思想基础,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剖析过程中创立,并在对巴黎公社革命的总结中加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国家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私有制和阶级都将消失,国家也将随之消亡。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既然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国家形式之一的民主便自然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阶级性。马克思强调民主的阶级性,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民主不过是实现阶级利益的政治形式,它实质上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马克思认为,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任何国家形式,都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政治形式。揭示民主的阶级性,是马克思民主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阶级社会中的民主制度是一定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形式与手段,而实行民主的主体就是经济上、政治上都占有支配地位的阶级。
3.主体性。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恩格斯分析了各个阶级的作用,自由资产阶级三月革命胜利后取得了政权,但它害怕人民,最终背叛了革命,与封建君主和贵族结成联盟。资产阶级的背叛使封建反革命势力复辟,资产阶级自己也失去了政治权力。小资产阶级由于其不坚定性,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怯懦,不敢依靠人民,不敢依靠武装群众的支持,并且迷信议会制的权力,使革命遭到失败。恩格斯指出,只有工人阶级是革命的最彻底的真正的战斗力量,它“代表整个民族的真正的和被正确理解的利益”。只有工人阶级能够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实现真正的民主。
四、以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1.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民主意识。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公民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效能的强弱。对于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应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保证社会政治和国家的安全。同时也要着力于培养具有民主价值内涵的公民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培养具有平等、自主、宽容和理性的公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