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

.....

.

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

.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一、演示

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件定义良好的复杂任务。构成演示的任务通常是定义良好的,而且学生和评价者通常也知道完成演示的正确或最佳的方式。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演示他们使用仪器设备的技能,如烘烤设备和实验仪器;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