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

1. 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 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 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物种。

4. 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

海底转移的过程

5. 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

的最大负荷量。

6. 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 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 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

的食物链。

9. 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 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11. 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

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 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

大洋的水平梯度。

14. 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15.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

适于过冬的海区。

16. 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17. 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环境要素。

18.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

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19. 耐受限度: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他们之间的

幅度是。

20.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

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

21. 生态幅: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到范围。

22.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每隔2~10年发生一次,但间隔

时间和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都不确定。

23. 两极分布(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

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种现象在热带海区消失。

24. 热带沉降:某些广深性和广盐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

赤道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

25. 有效积温法则:发育期的平均水温和发育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因种类的不

同而有差异。

26. 种群: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27.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有机体的数量。

28. 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即年龄级的相对比率。

29. 内禀增长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没有天

敌出现等等),种群的增长率,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30. 环境负载能力: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 31. 逻辑斯谛增长方程:

32. 集合种群: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之间通过某种程

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

33. 阿利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

自己的最适密度。

34. 生物群落: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

体。

35. 群落交错区:群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36. 边缘效应: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

37. 优势种:群落中数量和生物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反映群落基本特征和能流

主要的环节。

38. 冗余种:当某一物种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多代替而不会对群

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39. 种间竞争: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 40.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

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他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41. 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生境中占据的空间部分、取食对象、活动时间以及它在群落中的功

能与作用。

42. 弹性(恢复力):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43. 抗性(抵抗力: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能力,即衡量受外界干扰而保持

原来状态的能力。

44. 生态演替:在一定能够区域内,群落随时间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

过程。

45.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过程中到达最后稳定系统。

46. 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 自养生物的呼吸消耗 47. 现存量: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有机体的量。

48.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段内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周转率的倒数

就是周转时间。

49.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相等,生命代谢

消耗平衡,没有净胜产量,此时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50. 临界深度:设定在补偿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

量与浮游植物的消耗量相等时的深度。

51. 再生生产力:由透光层内再生的N,主要是NH4+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52. 新生产力:由透光层外提供的N,主要是NO3-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 53. f比:新生产力与总生产力的比值。

54. 光合作用熵: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与被吸收的CO2的量的比值,用来说明不

同N源的初级生产化学过程的差异。

55. HNLC海域:硝酸盐含量高而叶绿素浓度低的海域,包括部分南大洋、赤道太平洋区和

东北太平洋中亚北极区 56. 细菌的二次生产:不能被浮游动物所吸收的溶解有机物与溶解态有机物一起被细菌吸收

并形成细菌本身生物增长的过程。

57. 微型生物食物环:将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

58. 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链的控

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59. 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

者控制。

60. 分解作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排出的粪团和死亡的粪团通过分解作用最后转变成无

机物质,同时其潜能也以热的形式逐渐耗散的过程。

61. 海雪: 粘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粪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

同雪花的絮状物,称为有机聚集体或者海雪。

62. 硝化作用:未被利用的NH4+在有氧条件下氧化为NO3-

63. 反硝化作用:在有机物氧化的简单异养过程中,逐步被还原,NO3-最后转变成N2的过

程。

64. 过度捕捞: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生长率,从而降低种群产生最大持续产

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

65.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

化的过程。

66. 赤潮: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

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6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类毒性高、难降解、易积累和生物富集,能经大气、水和生物等

媒介实现长距离迁移,对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68. 生物入侵:由人类有益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造成或可能造

成入侵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69. 生境:某类生物或生物群落栖息地环境。

1. 海洋生物的主要类别及其生态功能 1) 浮游生物

特点: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功能: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浮游植物通过捕食影响和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其种群动态的变化又可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变化。 此外,浮游原生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也起重要的作用。 分类:按照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为: (1) 微微型浮游生物:<2 μm;(2) 微型浮游生物:2 ~20 μm;(3) 小型浮游生物:20 ~200 μm;(4) 中型浮游生物:2 00~2000 μm;(5) 大型浮游生物:2000 ~20 mm;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