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作者:彭西贝

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

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 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

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 刊登照片应仔细

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慎用特写镜头

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诚然,这样的画面极具有冲击力,但是对于哭泣的灾民来说,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伤痛赤裸裸的在镜头里放大给所有人欣赏,伤痛的暴露也许是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因此,媒体在面对灾难报道时,要慎用特写镜头。 3、 直播场面应慎重选择

现场直播,对于题材,媒体应慎重考虑。废墟下的营救行动确实扣人心弦,但情况瞬息万变,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结果,镜头猝不及防之时,难免违反隐私和最小伤害的伦理原则。毕竟灾难的图像不可避免地会使那些亲身经历过或和灾难有牵连的人感到痛苦不堪,即使是对那些旁观者也是如此。 4、遣词用句应准确

表达准确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在灾难报道中,诸如“全面胜利”等字眼频频出现报端,如:南湖晚报2008年6月1日头版新闻就名为《灾难终将过去 胜利正在走来》。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一旦发生,伤害即是永恒,没有胜利可言。人类可以克服灾害,战胜灾害,但这对受灾的人们来说,并不意味着胜利。

三、 网络新媒体应该在灾难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4时32分,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当所有媒体都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网络上就出现了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在随后的1小时内,来自震区四川以及周边地区的网友发表了近千篇描述地震情况的博客文章。可以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各地网民的快速反应,让大家在地震刚刚爆发十几分钟后就意识到,这是一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新媒体起到了一个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的作用,尽管这种汇集是散点的,但是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其后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了这些素材。

汶川大地震,无疑是网络传媒对灾难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优势在灾难报道中得以完全地凸显出来。今后的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在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 主流媒体应建立危机事件应变机制

媒体需要建立类似政府的突发事件报道规划。从这次主流媒体的地震报道可以看出,在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前,中国主流媒体的表现略显被动,地震灾区的现场发生了新的情况,媒体才会针对这些情况再采取应对的办法,显示出对情况的预想不足,准备不够充分。灾难发生时,需要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最短时间内集中自己手中的人力、时间等一切安排,需要上下协调一致,改变原有的工作重心,需要对日常播出计划做出调整。

震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已经成为过去,但媒体必然会有再面对灾难事件的一天,可以预见,当灾难再度来临,随着新闻传播全球化步伐的日益突飞猛进与中国传媒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与报道方式必将越来越向着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科学理性的具有全人类普世性新闻价值取向的方向迈进,中国媒体也一定会用更成熟、更完善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灾难事件的考验。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 责任编辑:杨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