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SWOT分析
一、 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1+8)、环长株潭城市群(3+5)、
环鄱阳湖城市群(1+8)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2014年年末总人口目前约为1.21亿。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二、SWOT分析
(一)区域竞争优势(S)
1)区位条件优势:中三角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面积最大,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而且长江中游城市群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大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
2)科技水平优势: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家电等现代化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3)人居环境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间公共服务共享度较高,租金、住房、土地价格水平相
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地区也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还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赋予了城市群休闲、游憩和生态等各种功能,能有效促使城市多功能、可持续发展。
4)人力资源优势: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十分完善,市场广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拥有一些大型企业,组织学习的能力强,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5)制度环境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区域发展制度体系,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以及区域政策相对健全完善。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相对完整。而且近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次制定了一系列如: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等战略定位与政策制度。
6)城市文化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个核心城市的交流也十分方便与密切。城市与城市经济发展氛围也十分融洽,城市向着创新型方向发展。
(二)区域竞争劣势(W)
1.恶劣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治安水平、人居环境。
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平坦地形来说,长江中游的地势较为复杂。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一些重要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和湿地由于人为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生态退化。在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上,武汉、长沙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低,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偏弱,尚缺乏拥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又相当落后,外向型经济也十分欠缺,因而体制单一。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