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SWOT分析---框架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SWOT分析

一、 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1+8)、环长株潭城市群(3+5)、

环鄱阳湖城市群(1+8)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2014年年末总人口目前约为1.21亿。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二、SWOT分析

(一)区域竞争优势(S)

1)区位条件优势:中三角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面积最大,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而且长江中游城市群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大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

2)科技水平优势: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家电等现代化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3)人居环境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间公共服务共享度较高,租金、住房、土地价格水平相

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地区也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还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赋予了城市群休闲、游憩和生态等各种功能,能有效促使城市多功能、可持续发展。

4)人力资源优势: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十分完善,市场广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拥有一些大型企业,组织学习的能力强,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5)制度环境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区域发展制度体系,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以及区域政策相对健全完善。信息交互平台的构建相对完整。而且近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次制定了一系列如: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等战略定位与政策制度。

6)城市文化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个核心城市的交流也十分方便与密切。城市与城市经济发展氛围也十分融洽,城市向着创新型方向发展。

(二)区域竞争劣势(W)

1.恶劣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治安水平、人居环境。

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平坦地形来说,长江中游的地势较为复杂。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一些重要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和湿地由于人为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生态退化。在经济结构与城市功能上,武汉、长沙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低,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偏弱,尚缺乏拥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又相当落后,外向型经济也十分欠缺,因而体制单一。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公路设施等级水平较低,尚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滞后。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企业活力不够、自身财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发展相对于国内走在前列的省市来说,差距仍然较大。 2.缺乏具有良好竞争意义的人力资源。

产业发展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目前是相互补充、依托,越来越紧密,而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准,结构趋同化十分明显,竞争大于合作,谁也离得开谁。“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区域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影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性竞争优势的发挥。”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跨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城市群内部缺乏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 3.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逐渐丧失。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自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自身优势发挥不够,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竞争大于合作。

4.城市间的协同合作分工差,发展思路不统一

时至今日,中部地区城市协同发展、要素融合的思路提出已经有27年,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市场一体化的现状相对照,中部省份却仍然各自为政,分头突围。其中,湖北努力构筑“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南积极靠拢珠三角,江西、安徽则明确提出当长三角的“后花园”。正是由于发展思路和实施战略的不一致,导致长期以来四省都是竞争多于合作。政府的发展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转变观念。三个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地方保护,也严重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区域发展机遇(O)

1.区域产业政策措施调整

培育以技术和知识创造为支撑的新兴产业。进行产业转型,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轮驱动”构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要素的市场重组,提升中部区域综合竞争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首先应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和行业差异化发展,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在促进区域合作发展、产业转型、市场调节、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优先示范带动作用,对于“中四角”着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互融的产业新格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4省在旅游业、邮政业、农业种植及深加工业和医疗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合作在逐步展开,已经实现旅游“一卡通”游遍4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阅览等资源共享。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和全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为鄂湘赣皖四省旅游合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指向。 2.区域交通区位的改变

随着多条高铁、客运专线、货运专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困扰湘鄂赣三省之间及三省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客流货流交通障碍已不复存在,为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跨省联动创造了基础条件。武汉、长沙、南昌不仅是鄂湘赣三省的省会,也均是国家重要的客货运中转站,有着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拥有自身广阔的腹地,产业布局完善,具有聚集要素和规模扩大的潜力。三个省会城市通过高铁等快速交通网络连接,可以确保各自的项目、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引领三个城市群、三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相同或接近的投入责任、利益分配格局等前提下更好的实现共建、共享与共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