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学习者特征

小学三年级学习者特征分析

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者特征,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涉及很多,但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的特征主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个体认识发展的一般特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学习风格、焦虑水平、意志、性格以及学习者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等。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对小学三年级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系统设计的建议。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完成了幼儿期向童年期的过渡,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已基本隐去,显示出了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认知过程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心理活动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集体意识开始形成等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特征。

小学生学习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

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 3.他们的起点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4.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强。 5.喜欢接受表扬,需要获得他人特别是父母,亲人的认可。

6.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事情不会要求寻根问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效果将会更好。同时,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活动中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持,且儿童的感知观察比较片面,儿童语言虽然形象、生动,而在抽象思维方面就表现的相对薄弱点,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表扬和肯定,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相对他提高了。

但是,我们光了解学习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对他们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动机做进一步了解。

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一)由完全的被动到稍微的主动,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由模仿到内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三)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希望的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学习动机的内容和学习兴趣两个方面。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这一种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

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学校、班级及其各种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例如,争当“三好”学生或争取被评为“优秀(或先进)集体”等。 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如当专家等而奋发读书。 (2)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刚入学的儿童通常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兴趣。调查表明,小学儿童的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是,小学生的这种对学科的选择性兴趣还很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化。引起小学生学科兴趣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观原因则主要是学生觉得该学科是否有用和需要动脑子。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事实和实际活动,例如,阅读故事、小说之类的材料,进行体育活动等。

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这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儿童阅读的兴趣,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文艺作品进而发展到科普读物。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对读物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

学习者特征涉及很多,根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对教学设计产生起主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

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学习是个知识建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在某一主题内容的教学之前,学生常常对

这一主题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现实的或潜在的),并且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学习者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学生学习的情境性

情境性学习的观点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学校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与真实世界之间割裂。现代教育技术所要做的是通过远程教育技术从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从而可以让学生着解决真实性的问题。互联网可以将学习者带入现实工作场景、实验场景,并与一流实验室中的研究者、工作现场中实践工作者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与这些人合作来完成一定的项目;另外,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能随时搜集关于学习过程的资料,构成“电子档案袋”,从而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融合性的过程性评价。 (五)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 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

1. 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2. 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六)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七)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了解了他们的心里特征后,我想对于教师的教学规划是很有作用的。我们都知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第一位重要的任务,学习使其智慧,使其高尚,使其成熟。然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同样是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为了清楚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绊脚石,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仅供参考。 (八)小学生的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识记它们,但它们却自然而然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记仍然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和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