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

试题、试卷、学案、教案精选资料

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

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解析:选C 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选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提出,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

B.主权在民 D.道法自然

等了半日,不见把面来。李逵却见都搬入里面去了,心中已有五分焦躁。只见过卖却搬一个热面,放在合坐老人面前。那老人也不谦让,拿起面来便吃。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3D film Titanic last night?

1 / 6

试题、试卷、学案、教案精选资料

解析:选C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

4.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A.儒家 C.墨家

B.法家 D.道家

解析:选D 墨家是战国时期产生的,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B、C三项皆排除。

5.“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材料反映的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是( )

A.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B.克己复礼 D.兼爱非攻

解析:选C 由“回归大自然”,可知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

A.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等了半日,不见把面来。李逵却见都搬入里面去了,心中已有五分焦躁。只见过卖却搬一个热面,放在合坐老人面前。那老人也不谦让,拿起面来便吃。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3D film Titanic last night?2 / 6

试题、试卷、学案、教案精选资料

解析:选B 结合所学,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如庄子主张“齐物”,即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故B项正确。

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D。

8.先秦某思想家曾言:“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荀子 C.庄子

B.韩非子 D.墨子

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法”“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

9.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C.墨子

B.庄子 D.韩非子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可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故C项正确。

10.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

等了半日,不见把面来。李逵却见都搬入里面去了,心中已有五分焦躁。只见过卖却搬一个热面,放在合坐老人面前。那老人也不谦让,拿起面来便吃。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3D film Titanic last night?3 /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