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讲义+测试: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新课标对七—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诗文80篇。”我们应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浏览或跳读一遍全文,明白文章大意,大概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人们对他如何评价等内容。

2、细读题目,定向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可在这一步完成。通读文言材料后,学生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考题中设法获取一些信息,解决疑难。为了体现“浅显”二字,降低解题难度,有的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常常把艰涩难懂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那么通过看这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全文内容马上就会成竹在胸,结果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题干所给选项和阅读材料去理解。

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辨清信息的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正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查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探究,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关键性词语和语句的含义。例如: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释义;2.利用实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判断;3.根据文言文句式的特点释义;4.利用上下文语境推知语义;5.联系与之有关的成语的含义;6.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推断;7.以题释义,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

4、重读全文,全面检查。这一步大致相当于对文章进行精读研读,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三步中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言语段时,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就急于推敲个别词语的含义,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前后推导,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内容相推导的方法,来正确判定实词的词义,并结合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准确作答。

误区警示:

重整句翻译,轻具体字词。初一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只注意这一句话我会不会翻译,会翻译就行了,很少关注一些语言现象,例如,这一句中的某个词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通假字;有没有古今异义字;有没有词类话用;这一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只忙着记老师对这句话的翻译,要么写在书上、要么写在笔记本上,课堂记住了翻译,可单独把这句话写出来让他翻译,便不会了,原因就在于轻视了句中具体字、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命题规律: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材料

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记叙类文体。浅易文言文的考查内容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理解性的考查,主要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的简答题或填空题等。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备考策略:

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谈谈我们常用的一些解题技巧:

1、翻译句子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六字诀\:留、补、删、换、调、选。 2、文意概括

文意的概括,是在理解文言语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前提,然后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原文回答,字数有无限制等。最后要紧扣文本内容,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作答,概括的语言力求简练。

3、形象把握

要把握好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什么品格,如《孙叔敖纳言》通过孙接受\老父\的教诲这一事件表现他虚心接受意见的品格;(2)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3)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口技》通过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映,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4、情感体会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把握;对于文中人物情感态度的体会,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细节,及人物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体会。

5、写法赏析

答好此类试题,一定要熟悉写法术语及其作用:如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如表现技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动静结合、对比映衬、侧面烘托;如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阅读训练

训练61

【词句注释】 ①谏臣:忠心耿直敢提意见的大臣。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 谓 以 子 之所能, ②教友:可资请教的朋友。“教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事。我只是想告诉你,以你的才能,而加之友”一作“教交”,意思一样。 以学问,岂可 及 乎?” ③御狂马不释其策:这句说,驾再 加上学习, 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吗?” 驭性情狂暴的马,不能放下马鞭。释,解除。策,马鞭。 子路曰:“学 岂 有 益 哉?” ④操弓不反于檠(qíng):这句子路说:“学习对人也有好处吗?” 说,所操的弓,需要檠来辅正,孔子曰:“夫 人 君 无 谏 臣 则 失 政①, 才不会变形失准。檠,矫正弓弩孔子说:“做一个君主没有直谏的忠臣,在施政上就会有过 的器具。 士 无 教 友② 则 失 德。 ⑤毁仁恶士:毁弃仁义,厌恶贤失;做一个读书人,没有教诫自己的朋友,在品德上就会有 士。 ⑥且近于刑:则将近于罪刑。 御 狂 马 不 释 其 策③,操 弓 ⑦揉:用火烘烤来改变材料的曲过失。驾驭性情狂暴的马,手里不能放下鞭子;所操的弓, 直状态的工艺技术。荀子《劝不 反 于 檠④。木 受 绳 则 直, 学》:“木直中绳,揉以为轮,需要檠来辅正,才不会翻转失形。木材需要靠绳墨才能锯得 其曲中规。”是指把用烘烤技术人 受 谏 则 圣。 把笔直的木材弯成轮子。这种技直;同样的道理,做人也需要有人劝诫,才能成为没有过失 术也能把弯曲的木材等变直。“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是说不受 学 重 问, 孰 不 顺 成?毁 仁 用这种技术,南山竹就是笔直的人。凡接受教导注重发问的,谁不能顺利有成就?毁弃仁 的。其中“揉”代表学习过程。 恶 士⑤, 且 近 于 刑⑥。君 子不 可以不学。” ⑧括而羽之:谓着羽毛于箭末。义,厌恶贤士,就将近于罪刑了。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 这是为了使飞行时较稳定。括:子 路 曰:“ 南 山 有 竹, 弗 揉⑦ 自 箭的末端。羽:羽毛。这里用作子路反驳道:“南山上出产箭竹,不要用人工去煣直它,自 动词,在箭的末端扎上羽毛。 直, 斩 而 射之, 通 于 犀 ⑨镞:箭头。砥砺: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磨利。 然长得很直,用刀把它砍下来做箭射人,可以射穿犀牛皮做 阅读感悟:本文写的是孔子与子革, 又 何 学 为乎?” 孔子曰:“ 括 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子路的坚甲。由此可知,人又何必学习呢?”孔子说:“在箭尾 原是个粗鲁的人,他不想学习,而 羽 之⑧,镞 ⑨而 砥砺之,其 入 不 益 深 乎?” 认为学习没什么用,而孔子循着再加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锐利,它不是可射得更深入吗?” 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结子路 拜曰:“ 敬 受 教 哉!” 果子路心悦诚服。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子路拜谢说:“我恭敬接受老师的教诲。” ——刘向《说苑·建本》 重要意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 思想。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夫 人 君 无 谏 臣 则 失 政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徒谓以子之所能(只) .B. 岂可及乎?(赶得上) .C. 学岂有益哉?(好处) .

孔子诲子路学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