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写作
特色模块
19.(2014年高考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阿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和有创意地设计文本的能力。文段写的是杨必小时候的事情,选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杨必从楼梯上滚下来,不哭不闹,表现了她的乖巧;一是杨必不肯洗脸和睡觉,表现了她的不乖。文段在写杨必不肯洗脸时,先写她看到佣人端来洗脸水,就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然后写等到妈妈拧好热毛巾时,她就急速逃跑,但最终还是哭着洗了脸。题干要求续写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从所给文字分析,杨必睡觉一定也是不老实的,也有一些与睡觉无关的动作、语言等。续写时,就可以从描写杨必的不肯入睡写起,写她的语言、动作等。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合生活逻辑。
答案:(示例)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摇她睡。我把学校里学的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喜旦娄》。”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我只好耐心再唱。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20.(2014年高考湖南卷,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 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解析:第一则材料写的是为人子女的具体做法,即外出前要告诉父母,回家后要面见父母,外出交游要有确定的地方,学习要有所成就。第二则材料是说,对于父母的过错,子女要和颜悦色地提出来,如果父母不听,作为子女要更加孝敬父母,然后再进行劝谏,直到父母听从为止。两则材料说的都是子女应如何对待父母。在谈理解和认识时,可以从如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谀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2014年高考江苏卷,20~23)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一试题,首先需要对一些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蔡琰生活在宋
代之前,而在这个时期,“东京”一般是相对“西京”长安而言的,因此,“东京”指的应是“洛阳”。 答案:洛阳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解析:C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题目要求判断《列女传》的出处。首先,这部作品中记载有蔡琰的事迹,所以肯定不可能出自《宋史》。此外,从文段可知蔡琰与董卓等同处一个时代,显然是汉代后期。又排除了《史记》和《汉书》这两部作品。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2014年高考江苏卷,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解析:AC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项,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曹操之伪”而不是“不识刘备之伪”。“倾向”也不是“拥曹反刘”,而是“拥刘反曹”。C项,《边城》整部小说并不都洋溢着“狂欢气氛”,作品的基调其实是伤感的。
25.(2014年高考江苏卷,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分)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对名著的鉴赏,需要深入理解名著的整体写作内容。通过分析,第(1)小题要求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和“葬诗魂”的依据。这样,在具体分析时,就应该通过作品中有关“花”与“诗”的情节,分析黛玉在思想性格上的倾向。第(2)小题要求对鲁迅《故乡》结尾处的两种想法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分析出作者当时的心态。
答案:(1)“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16.(2014年高考江西卷,1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分)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材料涉及《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和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许田田猎,汉献帝受辱,与伏皇后商议,赐给董承藏有密诏的锦袍,让他谋划除去曹操,董承与王子服、马腾和刘备等人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
于是韬光养晦,每日在后园种菜消遣。一日,曹操请刘备在小亭对坐,开怀畅饮,曹操青梅煮酒,论及天下英雄,以为只有他和刘备两人,刘备听闻一惊,将筷子掉落在地。他担心的是之前的密谋诛曹为曹操所知晓。 答案:衣带诏上签名(参与密谋伐曹)。
或:担心自己学圃,实是韬光养晦的用心被曹操识破。
5.(2014年高考湖北卷,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单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会,朦朦胧胧地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将令,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C.周冲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四凤对于他来讲不只是理想的伴侣,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 D.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逼真,使人感到是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的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
解析:C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C项,“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错,应该是周冲为救四凤而触电身亡。
8.(2014年高考福建卷,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题:
答案:(1) (第一问)吕布(1分)
(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 (2) (第一问)贾宝玉(1分)
(第二问)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2分) (第三问)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2分)(意思对即可)
9.(2014年高考福建卷,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 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有。 ②(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去送人,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别人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