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特点

的文字正是老舍对于祖国的热爱的体现。在《小铃儿》之后,老舍作品更是直戳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沉重伤害的要点,主题鲜明的呼吁民族觉醒。后期新中国成立之际,其作品就是表达为拥护社会主义,主张人民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使得他对祖国的热爱得到了升华,这种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老舍的品格,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4语言通俗

“五四“运动后,我国语言由文言文变为白话文。老舍是北京人,说得一口普通话,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善于从身边小事、市民生活语言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其语言也流畅,不像外国人翻译中文、方言翻译普通话一样蹩脚,老舍在这一点上是真正活用了语言,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颇大,他的散文和小说可以说琅琅上口他克服了语言障碍,对白的浅显易懂更是为新语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代著名的新语言大师。老舍认为作家想要形成自我的艺术模式,首先就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这是形成艺术风格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的贡献,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教学也产生巨大影响,早在30年代,有人主张以老舍的作品作为课本教学的文章,这也是我们上学课本中常见老舍文章的一大原因。老舍的创作,当然不乏外国人士的影响,比如狄更斯等人。老舍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可谓是雅俗共赏,便于大众接受与理解。

二 《骆驼祥子》的特点

老舍代表作中《骆驼祥子》算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老舍是个语言大师,其幽默、朴实、北京口语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对当时社会的描写,都体现了老舍独特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的最大特别之处就在于,突出的京味儿。骆驼祥子被老舍很自然的放在了北京这个大环境下,可谓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介绍洋车租赁,到与虎妞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对北平生活的真实写照,地方色彩浓厚。当然自然环境也是充满了北平色彩,《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军营趁乱牵走几头骆驼,沿途那种安静的环境,衬托了当时祥子内心的心情。在太阳高照,热气腾腾的时候,样子拉车檐子的变化描写,更是衬托了箱子的心情。这种对自然环境变化描写从而体现主人公感觉的描写,切合了北平的自然状况。可见,老舍对故乡的熟悉和写作的自然流露。老北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艺术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

2

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质,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文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当然要看语言的魅力,方言可谓展现着其独特魅力,许多经典桥段、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带有其各自的方言,如《骆驼祥子》中带有方言,这就添加了浓郁的地方味道。

《骆驼祥子》一书主要描述的就是拉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通过此来表达老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没有过多运用修辞和伏笔,让人有种想到哪便写到哪了的感觉。通俗易懂、文字干练,但又不失活泼、亲切感。加以北京语言的处理,《骆驼祥子》成了一部地地道道的北京小说。这些特点都是老舍写小说给我们展示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老舍风格。风格是作者为了吸人眼球在创作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对一个作家的重要就好比特色菜对一个厨师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你是要拿特色吃饭的”,老舍就具备其独特风格。一个作者独特的写作模式、语言方法不仅仅代表的是其风格,也是读者识别作者的标志,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初意思与表达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故想要完全再现作者风格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很难实现和完全不能实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选词凝练,生动形象

《骆驼祥子》中写道“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超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期之辈。”其中这一个“扇”字就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派别车夫的不同姿态,随着年龄的变大,车夫的身价越低,体力的衰竭,最后的命运只是倒死在马路旁,这也为文章结尾祥子堕落成下等车夫埋下了伏笔。 2句式流畅,酣畅淋漓

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小说仿佛信手拈来,如同在面对面交谈一样流畅自然,又不忘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再现了汉语的美感。文中“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简洁明了,由远及近的手法,把视觉和味觉都调动起来了,但是仔细一看,其中看不到任何连接词的痕迹,这就体现了汉语的神奇魅力。“他老以为他的个子比别人高大,就一定比别人能多受些苦,似乎永没想到身量大,受累多,应当需要更多的滋养。祥子为了买车而拼命,舍不得给自己增加营养。”同样也是,在分析了逻辑基础后,加以修改,使得句子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语言通俗,地方色彩浓郁

在老舍的作品中,一进入作品,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气息。“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她的嗓门又高起去??“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吐沫玩!说翻了

3

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简短的三言两语将虎妞霸道的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仿佛虎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他还强打着精神,不专为混一天的嚼谷,而且要继续着积蓄买车的钱”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为此他甘愿忍受一切苦痛。“嚼谷”即“吃的用的”。 “早八点半,先给你们摆,六大碗,倆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式和烹调方法各具特色,各种饮食所用的器具也是种类繁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子和碗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器具,“七寸”和“海碗”一个用盘子的大小来指代盘子,另一个则是汉语模糊语言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即更加注重形象表达,“海”一字传神。

三 《四世同堂》的特点

《四世同堂》虽然创作在后期,但是是老舍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由于是后期,可以说作品成熟性完全体现了老舍的写作特点。 1口语化

按老舍研究者的说法,老舍一生追求那既通俗,又活泼的大白话再现艺术生活。 “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在那里,他能一气立一个钟头。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他愿意摆脱开一切俗事,到深远的山中去读书,或是乘着大船,在海中周游世界一遭。”上面这段描写是瑞宣。老舍的平实通俗,大白话已经是随时的创作风格。 2遣词准确、质朴、生动

口语化并不妨碍语言的准确精妙,蓝紫阳“把自己扔在沙发里”,就体现了老舍先生炼字的功夫,一个“扔”字,把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与当时的心境都刻画的非常到位。 3修辞风格自成一格

“在她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这点光像最温柔的女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未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像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像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用它的小嘴咬断了笼子棍儿那么坚决。”这一段,写出了钱太太在家破人亡,平安静谧的生活转瞬被打破时的极度愤怒、悲痛,也写出了她的决绝。有此一句,她的自尽在后文中虽是被旁人说出,作者未再多加刻画,却让读者深深体味出她自尽时的情形——不着一字,却有惊心动魄之感,这就是大家风范。 4无处不在的气质

“他的的杂文和新诗都和他的身量与模样具有同一的风格:他的身量很矮,脸

4

很瘦,鼻子向左歪着,而右眼向右上方吊着;这样的左右开弓,他好像老要把自己的脸扯碎了似的;他的诗文也永远写得很短,像他的身量;在短短的几行中,他善用好几个“然而”与“但是”,扯乱了他的思想而使别人莫测高深,像他的眉眼。”这段讽刺意味十足的话语,笑骂了一个民族败类的“尊荣”与“才气”,可以说是达到了骂人最高境界:骂人不吐脏字。

结 语

以上是个人对老舍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读老舍的书,怎样能读出味道来?有个好办法,先找来老舍先生的有声小说,听完了京味的演绎,再去看书,只要脑海里能回荡着老北京式的语气、断句、声调,你就能更好的体验老舍先生的作品之美。语言技巧上的了不起,只是老舍先生的一点点好而已,去读读他的原著吧,能看多少看多少,这是中国文字、中国的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1982年8月第二版

[2]老舍.《老舍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北京第一版 [3]尹钟宏.《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J].邵阳学院学 报,2009(8):45.

[4]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1945年《青年知识》1卷2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5]毛荣贵.译朝译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6]许钧.译道寻踪[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201.[3]谢建平.文学语言的风格变异与风格翻译[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2(3):115.

[7]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8]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9]于蔷薇.《四世同堂》的文化内涵.文化精品赏析[J].2009,9 [10]樊俊.老舍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