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天气与气候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的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海陆热力性质和季风形成之间的关系。
难点:1.1月、7月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变换;
2.西南季风的成因。
二、说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为:
1.读“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读“亚洲季风图”,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说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及特征的异同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根据物理上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根据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状况的不同,分析气压带分布的差异。
2.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手段,表达自己学习本课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同学交流。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和“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2.通过季风环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季风给我国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
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关心和爱护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
三、说教法:
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说学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开动脑筋,主动提出问题。
教师准备:1.教师整理学生提交上来的问题,适当补充,汇编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作相关课件。
探究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我是这样导入的: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时,分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执行完神舟六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4艘测量船开始返航,其中,从大西洋归来的“远望”三号船于11月14日顺利进入我国南海,由于预定航线台湾海峡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形成了风力9级以上、涌浪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况,故紧急抛锚海南某港湾,直到11月23日才顺利返回。请问同学们,在这个时候,台湾海峡为什么会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呢?
结合时事报道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关注,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设置了疑问,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进
而激发其释疑解惑的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步: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探究题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意识,能与别人交流,达成共识。 展示幻灯片:
1.读图2-2-13“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讨论分析:①在亚洲印度附近副热带地区,为什么是低压,而不是副热带高压?②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2.读图2-2-14“一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讨论分析:①北半球冬季,亚洲副极地是什么气压?原因是什么? ②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3.读图2-2-15,分析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为什么这样流动?
4.东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为什么?
5.读图2-2-15,分析南亚1月、7月各吹什么风,为什么?
各小组根据需要探究的问题,制定组内合作学习方案,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阅读课本、地图册及相关资料,记录要点,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组达成共识。
在学生小组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巡回观察学生分组学习状况,适时帮助、鼓励或点拨,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特别留意参与程度不够的学生。
第三步:知识构建,能力提升
通过对探究问题的合作分析,各小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 1.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夏季,海洋和大陆的气压状况将发生季节性转换。
2.海陆季节性气压中心对气压带的影响 北半球 海陆分布特点 海陆面积相当且相间分布 气压分布特点 陆地、海洋分别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随季节发生变换 南半球
地表性质均一,特别是30°S陆地面积较小,且中高纬以南的地区,气压基本上呈带度地区海洋连续分布 状分布 3.季风环流的形成(联系生活实际引入)
(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