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金星金矿开发利用方案 - 图文

主要为残积、坡积及冲积物,由黄褐色砂土、岩石碎块及砾石组成,零散分布于河沟、山沟、山坡,厚度0~10m。

2)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下段(Pt2l1)

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下段(Pt2l1):以灰绿色、浅灰色粉砂质板岩及绢云母板岩为主,夹少量砂质板岩,局部夹灰青色或黑色硅化板岩及条带状砂质板岩。总厚度大于400米。

2、构造

区内主要构造为剪切劈理化带(矿化蚀变带),走向北西或北北西,长度大于800米,宽300~400米。该带以密集发育劈理为特征,劈理基本平行褶皱面发育,间距0.2~20cm不等。局部地段有石英细脉带,构成区内金矿的主要含矿地质体——金矿(化)脉。

区内褶皱仅见一个倒转背斜,向北西倒转,倾向南东,岩层倾向南西。倾角35°~70°。

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较弱,仅在西南部发现有加里东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及燕山期花岗岩株。洪源矿区北部存在一条小型花岗斑岩脉。

4、变质作用

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方解石化等。蚀变无明显的分带现象,往往和金矿(化)脉同时出现,蚀变带宽1~20米,与围岩呈渐变关系。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及毒砂化关系密切,其他蚀变与金矿化关系不大。

(二)矿体特征

1、矿体产状、形态与规模

矿山范围内目前发现有V4矿体、V5矿体、V11矿体、V13矿体以及地表氧化矿。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下段(Pt2l1)。区内剪切劈理化带是的主要控矿和赋矿构造。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原生矿体:

V4矿体、V5矿体:矿山主要开采对象,走向控制长约110米,倾向控制延深约

7

200米。V4矿体倾向135°-160°,平均倾角76°,矿体厚度0.64~1.75米,金品位2.16~5.28g/t;V5矿体倾向130°-170°,平均倾角60°,矿体厚度0.63~2.23米,金品位1.53~4.59g/t。

V11矿体:新增隐伏矿体,矿体倾向为198~235°,平均倾角为45°。在40米中段沿脉控制长约50米,平均厚度1.10米,平均品位2.92×10-6;在10米中段沿脉控制35米,平均厚度2.67米,平均品位2.61×10-6。

V13矿体:新增隐伏矿体,矿体倾向为180~240°,平均倾角45°。在10米中段沿脉控制长约25米,平均厚度1.05米,平均品位2.73×10-6。

氧化矿体:分布在矿区的中南部,通过剥土工程及浅井揭露,地表氧化矿大致呈椭圆形,总体走向约45°,长轴方向长约78m,短轴方向长约25m,平均厚度近10m,金品位0.97~3.18×10-6,平均品位1.48×10-6。氧化矿由石英脉和板岩碎块组成,含金矿石英脉因挤压,风化淋漓而成破碎状、黄褐色。氧化层具硅化、绿泥石化,主要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

2、矿石质量

1)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成份较简单,主要由脉石矿物和金属矿物组成。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次为毒砂、砷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

金主要赋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可见自然金,另一种是不可见的微细粒金,均赋存于其他矿物中或蚀变破碎岩石裂隙中,两者比例约1:1。自然金,金黄色,0.01~0.5毫米,最大可达5.6毫米,形态多样,粒状、片状、长条状、棒状等。与金矿物一起的共生矿物或载体有毒砂、黄铁矿等。

矿体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裹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及碎裂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此外偶见蜂窝状构造及晶洞构造等。

2)矿石类型

矿区内金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带型等。矿石由含金石英脉和矿化蚀变围岩组成,其中石英脉占10~40%。矿石自然类型为自然金、氧化矿石为硫

8

化物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易选矿石。

3)矿石中组份含量

矿石有益元素有Au、Ag、Cu、Pb、Zn等,只有Au具有开采价值,其他均因含量太低,不能回收利用。其中Au的含量一般为0.69~20.60×10-6,平均2.60×10-6 。有害元素As含量很低,对矿石加工影响极小。

4)矿体顶、底板及夹石岩性特征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深灰色板岩、砂质(粉砂质)板岩,浅灰色、黑灰色板岩,以及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均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和矿化,剪切劈理化较发育。夹石为石英脉、破碎板岩、蚀变板岩等。

3、矿床共(伴)矿产

根据化学分析、岩矿鉴定资料,金矿石仅含有金,无其它可综合利用的矿产。 4、矿石风(氧)化特征

氧化矿石呈褐色,黄褐色,具有铁锈污染的鲜明特征。结构松散,其中的硫化物和铁白云石,均已经全部氧化,形成很多流失孔与褐红色粉末状氧化铁与褐黑色粒状褐铁矿。

矿化围岩为结构致密的板岩,构造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弱,不利于地下水的流动,氧化带不发育。根据老窿开采出来的矿石的氧化程度以及地表开采的氧化矿的情况,确定氧化深度在15m以内。

区内矿石绝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及氧化带之下,为原生矿石,仅局部地表浅部有少量氧化矿。含金矿石英脉因挤压、风化淋漓而成破碎状,氧化层具硅化、黄铁矿化及绿泥石化。

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

矿山矿石矿物成份简单,砷、硫成份等含量很少,矿石中的金以自然金和微细粒金两种形式存在,重选提取自然金,用摇床分选出金属硫化物,再从硫化物中提取微细粒金,矿石属易选矿石。

矿山实际生产中采用重选浮选选矿法,其选矿工艺流程为:原矿→破碎→重选→球磨→浮选→浓缩、过滤。实际选矿生产资料显示:矿石平均入选品位为2.4g/t,选矿后,精矿品位达到50.0g/t,选矿回收率达90%左右,选别技术指标

9

较好。矿山最终产品为金精矿。

(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矿山属剥蚀丘陵区,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较发育,山坡较陡,多形成“V”字形沟谷,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排泄。区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山峰海拔标高322.1m,最低海拔标高128.2m,相对高差193.9m。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仅东部北西向有一河溪注入明兰水库,其最大流量375.23L/S,最小流量5.79L/S,与井下裂隙水联系较小,对矿山开采影响较小。

2)地下水 (1)含水层

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基岩风化裂隙弱含水层。

(2)隔水层

冷家溪群雷神庙组末风化岩层均为泥质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岩性致密,是良好的隔水层。因此,地表水和溪沟水对矿山开采景响不大。仅局部节理裂隙发育,但均属闭合节理裂隙,且为石英、方解石充填,含水、导水性差。这些岩石层位稳定,分布连续,为巨厚良好隔水体。

(3)断层水

含矿断裂构造及劈理带,是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由大气降水补给。但因破碎带泥砂质、亚粘土含量高,其含水性及透水性差,仅在近地表含少量的孔隙-裂隙水,裂隙水流量较小,对矿山开采影响不大。

(4)老窿水

区内地表沿矿脉走向分布老窿较多,共计有8处,位于3~6线,但老窿均已塌陷,且积水甚少,不会对矿床开采造成大的影响。

(5)矿坑涌水量

矿坑充水来源是大气降水沿风化裂隙、老窿及采空区直接下渗补给坑内,坑道

10

涌水量随季节性显著变化,变化程度与降水强度密切相关,呈正相向关系,矿坑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为8 m3/h,丰水期,矿山要做好矿坑水疏排工作。

综上所述,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工程地质条件

土体:为第四系残积、坡积碎石土,泥质成分占60%,山坡上的厚度较小(0.2~3.00m),低平处的厚度较大(约1~6m),稳定性一般较差。

岩体:冷家溪群雷神庙组浅变质岩系一般比较完整,结构致密,工程地质稳定性好。矿体顶底板围岩为板岩或砂质板岩,岩石致密坚硬,抗剪、抗压强度大,稳定性好,开采过程中无需太多支护。但构造发育地段,岩层稳定性较差,局部出现冒顶、垮塌,须进行支护。

综上所述,矿山整体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3、环境地质条件

据实地调查,矿山范围内无自然地质灾害存在,矿区内多为林地,无居民房屋,耕地少,未发现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自建矿生产以来,原氢化法选矿对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自改造选矿工艺,采用浮选法选矿后,对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石环境污染影响轻微。目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废石堆和尾砂污染土石环境,若处置不当,在暴雨和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容易失稳垮塌,有可能形成泥石流,造成冲沟堵塞,甚至直接危及下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毁坏耕地。此外,矿坑水及尾矿水含一定有害物质,对水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影响,矿山须加强矿坑水及尾矿水的达标治理工作。

随着今后矿山生产深入,矿业活动引发、加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废石堆和尾砂对土石环境的破坏影响,其影响主要是在堆积区内,植被受到破坏,土地不能利用,旱土不能耕种,土质变差,废石和尾砂经雨水浸湿冲刷,易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测未来废石堆和尾砂对土石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矿山今后对废石堆和尾砂放应进行规划管理,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堆放,并加强废石和尾砂的开发与利用,矿山开采的废石可用于修堤铺路、井下充填等,尾砂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及井下充填,以减轻对土石环境影响。

矿山开采矿石中含有害元素和有毒气体较少,矿坑水和尾矿废水对水环境有一

1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