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
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其内容甚至还超出传统的医学和心理学的范围。广义的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应用课程、交叉课程。
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鸡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一种医学模式
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行为风格,从而也必然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1977年,Engel GL发表了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新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1、 人或患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身、心是互相联系的。
3、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弗洛伊德是心理疗法的创始人。
意识结构的三个层面: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一些不被社会标准、道
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压抑着的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人格结构学说: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口欲期——肛欲期——性蕾(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人在遭受挫折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能被自我和社会接
受的理由来解释,尽管这些理由常常不值一驳,但个人却据此说服自己,从而免遭精神上的痛苦 行为(广义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
反射的效果。
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造作条件反射重视一种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
1、 正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2、 负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3、 消退:是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4、 惩罚:是指行为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意义:
1、 某些适应不良行为可以用学习理论来解释,这些解释大多数有实验依据。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异常行为的
偏见。
2、 行为观点的形成是基于严格控制的心理实验所发现的事实,而不只是依据推理。因此,与精神分析理论相
比,行为主义理论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