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风格

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风格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在谈到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时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诗人评诗.心心相印。虽有溢美之嫌,然足见后代诗人对此诗拍案激赏之神情。

无独有偶.清末王闽运评论此诗,也留下了一段类似的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评论之公允.为后辈学者所推崇。

张若虚的诗现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但一篇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却被人们称为足以压倒全唐诗歌之作的名篇。

追根寻源。倘若要探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所以产生,与其说它是“宫体诗的自赎”.毋宁说它既吸取了南朝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长处,更发挥了齐梁以来讲求形式美的成就.并把这两者加以丰富而又有意于清洗宫体诗的浓脂艳粉,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全新感觉。因而,自从《春江花月夜》诞

生以来,人们才算得到一个范本,证明齐梁以来开始酝酿到唐初接近完成的新的格律,南方民歌色彩的风调,七言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这三者可以糅合得极其完美,虽然这只是一个范本.但登上了新的高峰。故而闻一多说,张若虚“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这.大概就是这首名作之所以受到人们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现在.让我们先将内容仔细欣赏一下,再论述它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总体上.全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蒙咙。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诗意逐渐展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又觉得有深邃的、极为丰富的哲理蕴含其中,诱使你去反复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下笔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美画面:春临大地,江河上游冰雪消融,潮水顿涨,江连海平,月共潮生——多少前因后果,顷刻间一齐道出:一个“共”字,将“月”与“潮”的微妙关系点明;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跳动的生命。它们是春的使者,以无限的生机,以生命与共的亲密,喜悦地向人们宣告:“春来了,春来了!”她是踏着滟滟然随波闪烁的水月之光而来的,轻盈地一泻万里。又洒脱地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广阔大地的每一条江河。故诗人

叹道: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接下来是一个特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旬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写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纯净: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令人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所以第三段接着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时,诗人一下子把读者的视线,从春、江、花、月引向夜的太空。那里,没有一丝云彩、一斑鸟影、一颗寒星、一点尘埃,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格外明亮迷人。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清辉洒向人间的呢?这里已不仅仅是写景。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又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一直在等待着什么,可总又没等到。月光下,只有大江东流,奔腾不息。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