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于事物之间微妙之处的体悟来寄托意义。比是直接比喻,故其意思明显;兴是通过联想来感悟形象中的思想意义,故较为隐蔽。

(3)刘勰主张比兴兼用,批评汉人重比轻兴。

(4)刘勰的比兴说实际上包含了艺术的形象思维规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两方面的理论意蕴,是在继承汉儒学说的基础上的重大发展。

(5)刘勰比兴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象”说和“兴寄”说即是对它的重要发展。 38.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有《才略》、《知音》、《时序》、《程器》、《物色》等,既有批评鉴赏理论,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

(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家受自然感发,但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

(3)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见于《知音》篇。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

(4)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四、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

(5)刘勰认为,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能把握作品的特征。同时批评活动本身也会给批评家带来美感享受。 39.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 (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 (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

40.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1)钟嵘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来认识诗歌的性质的,他认为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

(2)钟嵘的这一理论出自《毛诗序》,但他把抒情与言志结合起来,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而减弱了《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钟嵘认为诗歌中的情性来自客观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如四季)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钟嵘尤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关注的对象比较狭窄,对下层人民的痛苦重视不够。

41.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1)钟嵘根据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打破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历史地位。

(2)他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42.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

(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由于钟嵘主张自然真美,所以他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因为诗歌既然是吟咏情性,就应该多写目击身历的景象。

(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是诗歌能有滋味的重要前提。钟嵘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使用,以使文意既

>>闂傚倸鍊峰ù鍥敋瑜忛幑銏ゅ箳濡も偓绾惧鏌i幇顖f⒖婵炲樊浜滈崘鈧銈嗗姧缂嶅棗岣块悢鍏尖拺缁绢厼鎳忚ぐ褏绱掗悩鍐茬仼缂侇喖鐗撳畷鎺楁倷鐎电ǹ甯惧┑鐘垫暩婵鎹㈠Ο渚€舵い鏇楀亾闁哄矉绲鹃幆鏃堫敍濞戞﹩浼�<<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