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何单一的经济政策都难以实现多重调控目标,因此,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科学合理地确定两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对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则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

财政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旨在复苏经济,降低失业率,解决社会需求不足;二是紧缩性财政政策,旨在抑制社会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三是介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不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在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又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实行,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货币政策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信贷规模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二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三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社会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经济运行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采取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抑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和保持物价的稳定。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称为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表明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G(政府支出)↑→AD(总需求)↑→Y(国民收入)↑→L(货币需求)↑→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

图2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它政策工具,来调节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总供给,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MD(货币供应量)↑→MD>MS(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Y(国民收入)↑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两大政策既是有密切联系,又是不同质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其作用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特殊性。 1、区别

第一,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的财政部制定和实施,而货币政策一般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第二,实施的具体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过财政收支的数量、结构及平衡关系的变化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如主要手段包括税种增减、税率升降、支出预算缩张、

公债增减、补贴等等。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复杂,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增减信贷规模、增减社会现金供应及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第三,两大政策的影响方式不同。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其作用的发生是没有通过任何中间变量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间接地发挥作用。

2、联系:

第一,两大政策的目标一致。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其共同任务。

第二,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互补性。例如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和加大公共支出,或减税,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剌激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紧缩效应,这些紧缩效应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首先,政府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势必减少公共储蓄,由此造成的货币需求压力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这就是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挤出效应”,其次,财政扩张可能引起的本币升值将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从而促使汇率上升进而降低国外需求,导致出口的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政府如果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投资,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在调节需求上,货币政策的主导方面是进行总量调控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动态平衡;财政政策对需求的扩张或紧缩效应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第三,两大政策同是资金分配的渠道,都与货币流通密切联系。从社会总资金的运动来看,财政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相互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连锁反应。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必要性: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缺口性或紧缩性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支出、支持公共工程建设、降低税收等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有协调配合,才能扩大和强化这种它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如上文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具体操作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政策作用的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较为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慢。从决策的速度来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决策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决策较快。从政策执行的阻力来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阻力较大,而货币政策中的贴现率政策阻力小,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阻力较小。从作用对象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货币供给。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上述特点,以便使其协调配合共同为经济政策目标服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又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调控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各自

的政策实施及其变动,必然要牵动对方,产生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思路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主要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扩张”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扩张”政策配合模式。 (2)“双紧缩”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缩”政策。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的配合方式。 2、注意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不同的政策手段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一个政策运用技巧问题。政府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地决定。经济政策配合中的相机抉择就是政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及政策调控目标,机动地决定和选择配合方式。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各有利弊。如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种“双扩张”政策在短时期内增加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须慎重,其适用的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劳动力就业不足,市场疲软。当然,这种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与“双扩张”政策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则适用于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但“双紧缩”政策如果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美国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采取了双紧配合的经济政策,其结果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又提高了失业率。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可减少财政赤字,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政策配合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有助于刺激总需求,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种配合在扩大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要求政府应针对经济运

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采取相机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二是从1993年到1997年。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三是从1998年到200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