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升温 加入水 通入少量NH3 加入少量NH4Cl 通入少量HCl 加入少量NaOH 右移 右移 右移 左移 右移 左移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13. ⑴在“O”点醋酸未电离,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⑵a>c>b⑶ca=b=c

⑷①加入NaOH固体②加入醋酸钠固体③加入镁等金属

14.本题考查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和电离常数的计算,难度较大。当c(NH4+)=c(Cl-)时,根据电荷守恒c(NH4+)+c(H+)=c(Cl-)+c(OH-),可得c(H+)=c(OH-),所以溶液显中性,此时,c(OH

)=10-7mol·L-1,c(NH4+)=c(Cl-)=0.005mol·L-1,c(NH3·H2O)=(0.5a-0.005)mol·L-1,代入

?[NH4][OH?]可得Kb=10-9/(a-0.01)mol·L-1。 Kb?[NH3·H2O]15.本题考查强弱电解质在稀释时的不同,着重于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答案为:分别取相同体积的两种酸少许,加蒸馏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如100倍,然后分别测定稀释后的pH,pH变化大的为强酸。

[教学反思]

本节是一节理论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便于掌握,我创设了几个实验,采用了实验、探究、对比、类比、迁移等多种方法。在化学平衡知识的基础上,从实验出发,由学生探究得出电离常数的含义和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控制紧凑合理。我在上课前已就实验、分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探究前为学生开展活动理清了思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从而没有了课堂太乱的“放羊”的感觉,而且探究效果明显。

其次,对教材的处理,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和形式组织教学,而是增加了实验,一切问题围绕实验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己从化学平衡常数过渡到电离常数,再结合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讨论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

再次,对课本中的“拓展视野”和“追根寻源”作为课后延伸,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既降低了课堂教学难度,做到重点突出,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拓宽同学们视野的同时,又使同学们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这节课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促进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理论课的教学。通过这节课,我自身也将会更加努力地更新教学方式,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