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办中小学办学模式的类型与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我国民办中小学办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在广西民办中小学教育中也日益显现。目前广西有近700所民办中小学,在校生30多万人,并且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逐年增加,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私人或私企兴办的“私立学校”模式
这里所谓的“私立学校”模式主要是指由个人独资、多人合资或由非公有制企业所办的学校。这种模式的民办中小学在广西民办中小学中占到90%以上。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寄宿式和简易式。
寄宿式民办学校以招收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为主,它们规模较大,设施齐全,校园具有现代化特色,实行封闭式管理,办学水平和效益较高。办得较好的有南宁市英华学校、贵港一德实验学校、贵港市平南大将中学、梧州市苍梧正源中学、防城三官学校、玉林英才学校等。这些学校在校生最少的有1350人,最多的达到6100人,有不少是实行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服务的学校。
简易式的民办中小学一般设立在外来暂住人口较集中的城郊结合部,主要解决外来务工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郊区农民子女入学就读问题。如钦州市的星光小学、英华小学。这种学校教
学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不过由于收费不高,因此容易被低收入家庭接纳。 2.公办学校转制的“国有民办”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将一些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效益不佳或基础较好、重点扶持的公办中小学转制为民办性质,学校的国有资产属性不改变,其特点是产权国有、经费自筹、民办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重点转制型和弱校转制型。 重点转制型如钦州市外国语学校,它是2000年经钦州市政府、XX局,XX局批准将原有的钦州市二中初中部改制成立的,该校利用了市重点中学钦州二中校园原有的优质师资、教学设施以及学校品牌等优势直接转制办学,由于“先天”办学基础较好,加上实行按民办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很快在周边地区声誉鹊起,家长、学生蜂拥而至。学校在按民办教育机制运行的7年中,共向社会集资办学经费6330万元,学校的国有资产从1998年的几百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千多万元,并将钦州二中从原来的29.5亩扩大到近250亩。
弱校转制型以南宁市十二中为代表,该校长期以来生源不足、资源闲置、办学效益差,南宁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将其改制为国有民办性质的“南宁外国语学校”后,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注入民间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按民办方式运作,激发了办学活力。
“国有民办”学校融资的方式以收取学杂费为主,收费比一
般公办学校高出4倍以上,但由于它们打出“名牌学校、骨干教师”的牌子,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吸引了不少家长把孩子送来。但应该指出,这种模式在思想认识、制度政策、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社会争议多,有待进一步探索。
3.“民办公助”、“公有民办”模式
这是公私合办的办学模式。民办公助的特点是产权民有、经费自筹,由政府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主办,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的管理体制。政府以“提供学校优惠用地”或“提供一部分公办教师编制”等形式给予扶持和帮助。“民办公助”学校的典型代表有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该校是在南宁市城区扩建后市政府为解决新地段生源就读问题,引导民间投资并与民间合作而兴办的。它由民办学校――南宁市育才双语实验学校投资,市政府提供学校优惠用地,并提供30个公办教师编制,学校承担该地段生源的一部分招生任务。学校现有中小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240人。办学10年来,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南宁市享有较好声誉。
“公有民办”模式的特点是产权公有、经费自筹、民间承办。具体操作办法是学校公有的性质不变,通过签订承办协议交给公司联合体或个人承办,使公有学校的资源潜力得到挖掘。如柳州市国营三门江林场子弟学校是一所国有企业办的学校,由于生源不足,造成教师过剩、资源闲置。为了解决学校校舍设备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