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化吸入的9个问题

雾化吸入9 个问题

疑问 1:雾化姿势有要求吗?

雾化姿势可以选择站立,保持上半身直立或者半仰卧的姿势。正确的雾化姿势应该是患者感觉最舒适的姿势。

另外,考虑到雾化液倾倒的风险,所以不要完全躺卧[1]。 疑问 2:雾化治疗要持续多长时间?

通常雾化时间(给予一剂药物的时间)取决于雾化药物的量和进入雾化器的驱动气流量。药物用量越大、气流量越低,则雾化时间越长。

但实际操作中,随着溶剂的蒸发、储罐内药液的浓缩、气雾中药量的减少,气雾微粒将增大,雾化效果也会变差。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一般以 5~15 min 为佳[2]。

疑问 3:雾化液,加多少量才合适?

由于雾化器本身的结构问题,临床常用的喷射雾化器,使用时约有 1~3 mL 的液体无法雾化,附着在挡板和储液罐内,这部分液体是无效体积(死腔容量)。

增加雾化器里的溶液量(填充量)能减少药物因无效体积导致的剂量损失比例,但这样也会导致雾化时间延长。

考虑到这两种因素,通常建议单次雾化液的体积在 3~6 mL 为适宜。

疑问 4:雾化吸入,嘴吸还是面罩吸?

事实上,雾化吸入可采用吸嘴或面罩给药,但吸嘴通常是更优的选择。

原因一,面罩吸入可发生药物在面部和眼部的沉积。尤其是在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时,这些药物的沉积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和青光眼的恶化。

原因二,面罩给药时,药物也会经鼻腔吸入,导致药物大量沉积在鼻咽部。所以,雾化给药时应该优先选择通过吸嘴吸入,同时提醒患者治疗时紧闭双唇。

对于持续雾化治疗的患者,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也可以采用面罩雾化,但选用密闭性好的面罩,同时引导患者用嘴吸气。

疑问 5:喷射雾化的气体量如何调节?

雾化效果与气雾粒径大小及单位时间内的气雾量有关,而较高的气流量可以产生更多量的气雾和更小的粒径的气雾。

通常情况下,药液体积为 4~6 mL、驱动气流量 6~8 L/min 可产生理想的气雾量和雾化微粒。

有时为了雾化一下粘性较大的抗菌药物,可能需要较高的驱动气流量(10~12 L/min)。

疑问 6:雾化时采用何种呼吸模式?

患者的呼吸模式影响着气雾剂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时,肺内沉积较少。

吸气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相互撞击沉积于大气道,导致肺内沉积量下降。

当吸气容量恒定时,随着潮气量的增加、吸气时间延长,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的沉积。

因此,应当鼓励患者在雾化时采用正常潮气量的慢呼吸模式,间断采用深呼吸的慢呼吸模式。

疑问 7:什么是雾化「治疗矛盾现象」?

少数患者在雾化治疗后支气管没有舒张,反而诱发支气管痉挛的现象,称之为「治疗矛盾现象」。

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雾化液非等张、雾化液中防腐剂或稳定剂诱发、雾化温度过低、对雾化液过敏等。

临床一旦出现「治疗矛盾现象」应积极寻找原因,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含防腐剂的雾化药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