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分析

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第二, 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三, 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第四, 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

3具体分析案例:

这则案例讲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结果不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精神上的能动力量,人的精神力量本不会直接实现什么,它的意义在于能激发或调控人的身体上的其他潜能的发挥程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之所以存在一个“程度”问题,就是因为人身上还有相当大的潜能空间尚未得到开发,正像上文中介绍的那样,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这就是说还有80%一90%的潜能空问仍未得到开发。所以人的潜能发掘到多大程度,这跟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强大的外力压迫所激发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那只受伤的兔子和狗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大小直接跟外力压迫程度的大小相关。二是在没有外力影响下自发产生的主观能动

性,像比尔·盖茨背圣经就属这种情况。应该说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意义更大,它是人自由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总之这两种情况对激发人的潜能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

1.案例反映的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

2.原理的基本内容:

3具体分析案例:

每个人都计划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都希望达到太阳到地球之间距离般的厚度。这样的人生才能迸发出生命的华彩。然而,在无数次的折叠中,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不应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而要体现出“荡秋千”的感悟和哲思。 本案例从一个问题说起即“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可是本案例的重点不在说明这个原理本身,而在追问实现这个过程所应作的准备和努力。本文浓墨重笔通过“荡秋千”的五大原理来明示这个过程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拓展和深化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荡秋千”所荡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动作虽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像罗文一样前进量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脚踏实地”是取得“突然”成功的基础;二

是“踏实”要环环相扣,要像财务助理赵小姐一样,“踏实”而不放弃思考的权利;三是秋千荡得越高,所拥有的机会越多,要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不放过蒙尘的珍珠;四是秋千会从高处滑落到低处,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和曲折,像大象一样,除非到了生命的终点决不会倒下,这样的人生才美丽;五是只要每一次荡起来时心中有目标,就不会象弗罗丝·查德威克那样畅游英吉利海峡15小时55分钟之后,在距离目的地仅有半英里处,因浓雾而放弃,这依然被称为失败。

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相信你会得到成功的厚度!

跳蚤人生

1.案例反映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

2.原理的基本内容: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

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具体分析案例:

这则案例通过对跳蚤的实验讲述了害怕失败而不思进取的“跳蚤人生”的道理。实际上“跳蚤人生”的真正问题在于缺乏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曾经对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做过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主要表现在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认识事物;而动物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物,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来对待环境。这就是说人不受人与环境之间的现有关系限制,人能够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来能动地改变现有的处境,使之按照人的规律或美的规律来生活。而动物却只能按照其固有的本能来适应环境,即环境是什么样的,它就怎样活动。上文中所说的跳蚤就是这样,当它被玻璃盖限制而跳不出玻璃杯的时候,它也就适应了这个环境,它从不去考虑如何去打开这个盖子,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它只能被动适应环境,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盖子已经打开了它也不知道。虽然人类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沉沦为“跳蚤人生”状态,学界称此为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鲁迅曾把此状态比喻为就像被关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究其根源可能就

是因为人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动存在者,而服从着流俗的习惯势力左右。

亚马孙的“魔鬼花园”

1.案例反映的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原理的基本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具体分析案例:

本案例讲述了亚马孙的“魔鬼花园”被揭秘的过程。在秘鲁境内的亚马孙热带茂密雨林里,当地人因为打猎或者采摘野果时,偶尔会遇到方圆几百米到几千米的范围内,只生长着一种柠檬树,散见的是其他干枯的树干和枝丫,传说是一个叫楚亚查奎的魔鬼在作祟,以此起名为“魔鬼花园”。从l9世纪开始,秘鲁和其他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对此作过研究但都一无所获,只好对“魔鬼花园”进行科学推测,认为它的形成是植化相克的结果。显然主观臆断的认识结果和没有被证实的科学推测都是有悖于科学精神,不可取的。一年前,美国生物学家伊丽莎白﹒弗雷德里克森来到亚马孙的“魔鬼花园”,她本着从实践中形成认识的态度,决定在一片“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