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范文最新推荐------------------------------------------------------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下,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少不了,而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农村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因此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构建新农村、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可以在建设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上做文章。

1 / 14

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就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而言: 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是最直观的,也是农民最容易感觉得到的,而要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从而推进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

要认识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虽已发展了20多年,仍还是处于搞试点的阶段,这主要因为我们对生态农业概念的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在公众理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完整的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状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个概念是目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可的一种,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而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从上述可知生态农业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综合性。就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增长;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扬长避短;三是高效性。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持续性。改

---------------------------------------------------------------范文最新推荐------------------------------------------------------

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内在要求 (一)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难问题。我们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无形之中严重的影响和控制着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农业生产,其使用工具的落后、科技含量低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注重生态环境,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滞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在国家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以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耕地中走出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现,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耕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我们要在极少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只能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观念上、技术上、生产方式上去打破农业上沿传下来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力量。根据当前实际,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有效途径。 (二)生态农业内在发展的需要

3 / 1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