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名师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2课

《夜归鹿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首页)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识复习

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

1

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

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请两个同学)

(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