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十八)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寒水”和“少四邻”就可以感觉出一种荒凉、寒冷,再加上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寒水的声音,可见这山村是多么的静。
答案: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寒水”与“烟火”是两种对应的景物,一种“寒冷”,一种“温暖”,景物变化的过程就是作者心境变化的过程。
答案: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题目。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最后两句表达的心情,必须结合前面两句的内容。前两句写的是客居他乡的乡愁和归心似箭的急迫,后两句写先听到“吴语”,再看到“故山月”,家乡已至,诗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答案: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2)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两个动词来理解:一个是“推”,施动者是诗人自己;一个是“送”,施动者是“船窗”。船窗外送来吴语声,更能表现“不知不觉之中”的感觉。
答案: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 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催”字可知拟人,从“丹青”可知比喻。至于作用,只要写明这两句词作为开头,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答案:(1)“风雨催春”是拟人,“平原一片丹青”是比喻。(2)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
②
①
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综观下阕,既引用了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又用“未知明日定阴晴”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忧虑、迷茫,而结句的“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又化用“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对现实的激愤。
答案:①用“绿野先生”的典故来表达对功名的绝望。②不知明日是阴是晴表达对未来的忧虑。③写自己独醉后讥笑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众人”,表达对现实的激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导学号04320078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意象“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来分析,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答案:渲染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未饮先如醉”,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