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十八)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寒水”和“少四邻”就可以感觉出一种荒凉、寒冷,再加上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寒水的声音,可见这山村是多么的静。
答案: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寒水”与“烟火”是两种对应的景物,一种“寒冷”,一种“温暖”,景物变化的过程就是作者心境变化的过程。
答案: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题目。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最后两句表达的心情,必须结合前面两句的内容。前两句写的是客居他乡的乡愁和归心似箭的急迫,后两句写先听到“吴语”,再看到“故山月”,家乡已至,诗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答案: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2)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两个动词来理解:一个是“推”,施动者是诗人自己;一个是“送”,施动者是“船窗”。船窗外送来吴语声,更能表现“不知不觉之中”的感觉。
答案: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
3.阅读下